論壇

陳家強、張仁良、張炳良、張國華、張楚勇、黃英琦、葉兆輝

2007-2-15
星期
 

上一篇

強化院校能量提升人口質素


 

知識型社會來臨,使知識輪替加快,並形成跨學科跨專業的新知識,增加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無論是持續進修、深造以提升就業機會,或院校因應社會需要研發新知識。政府及高等教育界,亦應配合大勢,強化高教界院校的能量,讓院校發揮建設亞洲教育樞紐、提升整體人口質素,以及為社會創造及更新知識的功能,以保持香港的競爭力,迎戰知識經濟及全球化的挑戰。作為創造知識的基地,研究項目固然是大專院校為社會更新知識、帶來進步的重要工作,但與此同時,教學亦是為各界人士提供進修途徑,提升人口質素的重要渠道。故此,研究與教學,應並駕齊驅,院校應亦檢討目前偏重以研究工作為主,以評核大學教員表現的做法。另外,由於跨學科跨專業的新知識日漸普遍,香港的高等教育應讓科技、人文、經濟及社會等不同種類的學科有均衡發展。

別讓副學士自生自滅

進一步而言,教學既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則院校以至政府,對本科生、研究生與副學位教育,均應有持續發展的策略,以滿足社會不同人士的求學需要:本科生課程為全面的知識傳授;研究生課程為培育未來的研究人才及為各界人士提供深造機會;而副學位課程則為提升整體人口質素,讓社會大多數人口能受惠於高等教育,並有機會銜接本科課程的重要階梯。故此,副學位課程應定位於正規高等教育之關鍵成分,當局及院校應為其提供全面配套(如相應的學士學位讓副學位生銜接升學、合理的資助政策及學術評審機制、學歷確認等),而非完全讓其於市場中自生自滅。

避免惡性競爭培育學術「新血」另一方面,要把香港打造成亞洲教育樞紐,則必須強化各大專院校的集體能量建設(capacity building),促使院校間的合作共榮。但過往10 年,香港大專院校不時出現惡性競爭:院校及學系均集中火力,跟鄰校或鄰系競逐由外國機構制定的世界排名;反觀不少其他地區的大學則積極合組聯盟,共享資源,互補優勢。有見及此,各院校、高等教育界同仁以至政策當局,實應全面檢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其轄下研究資助局的職能與資助政策,使其成為促進而非窒息院校間合作發展共榮的機制,避免助長惡性競爭及不必要的「零和」格局。此外,香港院校近年以短期合約聘任制聘請年青學者及研究人員,使他們在教研工作的空間大為收窄,前途不穩定,不利香港高等教育培育下一代的「新血」。本港院校除羅致國際學術明星外,亦應給予有潛質有表現的年青學者、研究員及研究生合理的晉升前景,讓他們願意安心留在香港學術界成長及發展。而為發展專注的高等研究隊伍,當局應考慮推動成立香港科學研究院及香港社會科學研究院,其模式可參考內地科學院與社科院及台灣中央研究院。

不過,無論高等教育界如何改革,其中不可或缺的,乃是提升院校管治的透明度及民主成分,由前線教員直選產生更多代表,參與校董會、評議會等架構,把前線教研人員的聲音帶入管理層,使更有效地體現學者治校的精神。

只有貫徹民主治校,才能讓每一位高教界同仁參與其中,同共探索院校以至高等教育界的未來發展。【三之三】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