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4-3-31
星期
 

上一篇
以思變迎挑戰

 

踏入2004年,香港經濟好轉形勢越見明顯,又逢“香港證券學會”成立十四周年,可喜可賀!特此修文賀之,祝其會務蒸蒸日上。

香港經紀行貢獻卓越

金融行業一直在香港經濟活動中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而證券市場則是香港金融市場的主要部分。因此,為廣大投資者提供買賣證券等投資服務的經紀行爲穩固和提升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3年下半年開始,隨著經濟的復蘇,香港證券市場也呈現一派回升勢頭,交投活躍:恆生指數全年上升35%,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更是有152%的驕人升幅。國企股大幅跑贏大市及年底時H股的IPO熱潮,均喚醒了沉寂了3年之久的香港股市。全年市場成交25,840億元,平均每日成交額由2002年的67億元增至104億元。股本證券市場全年籌集資金2,117億元,較2002年大增91.6%。全年期貨及期權成交合約14,546,213,2002年增加31.9%。衍生權證在200310月更創下478億元的單月成交紀錄。證券市場的繁榮興旺離不開經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努力。

市場風雲變化

回顧過去的重大事件,香港證券市場在過去20年歷經風風雨雨。從1987年香港股災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從百富勤、正達事件到2003年取消最低佣金制度,香港經紀行陪伴證券市場在風雨中成長。市場的變化方向主要存在于以下幾方面:第一,金融投資產品種類增多。比如債券,期權,股本挂鈎票據,衍生權證以及大陸來港上市的公司。第二,市場流通量增加。由於投資工具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加上不斷有新公司上市以及整體經濟復蘇,使整個證券市場的流通量提高。

然而面對市場的轉變,中小經紀行並沒能相應地擴大業務項目和數量,他們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90年代初大、中、小三類經紀行三分天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本人認爲將來金融市場的改革將會朝著更公開更具競爭性的方向發展。隨著CEPA的實行,本港的經紀行可以上大陸拓展業務,尋求商機。但是,國内的券商都有機會下香港,是香港經紀行潛在的競爭對手。與此同時,大陸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勢必引起國際金融服務業的注意,公開自由的香港無疑是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好途徑,到時這些實力雄厚的國際金融集團會是本地經紀行強有力的競爭者。而且QFII暫時只是對大經紀行開放,等到全面開放時,對中小經紀行來説,市場份額已經所剩無幾。近年來銀行愈來愈多從利率相關業務轉向非利率相關業務,為投資者提供金融服務。曾發生的經紀行經營不善事件,雖然只是個別例子,但已經使投資者把資金轉向銀行。此外,越來越多諸如取消最低佣金制度之類的法規變革亦會對傳統經紀行的經營模式帶來衝擊。

如何迎接挑戰,繁榮發展

面對來自各方的競爭壓力和挑戰,本港經紀行應該積極應變,自強不息。第一,經紀行可以從增加服務範圍入手,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高增值的服務,比如積極參與新金融工具市場的發展。第二,建立良好的内部風險管理體系,重鑄投資者信心。第三,走兼併聯合的道路,增強規模效應。為求同大經紀行相抗衡,兼併所產生的資源共享可以減少行政和I T 發展的成本,使更多資金可以被投資在拓寬服務領域方面。第四,對員工進行持續教育,提高經紀行本身質素。拓展業務領域的同時,經紀人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也要提高,所以對員工的培訓不容忽視。

總體説來,香港經紀行業對香港金融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來説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展望今後的發展,有挑戰也有機遇。俗語云:變則通,通則強,強則勝。因此,思變才能常勝!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