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報
財金評彈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2-12-27
星期五
 

上一篇
政府發債不能輕率行事

 

近日,財政司司長宣佈本港今年度的財政赤字將會從預計的占GDP3.6%上升到5%的水平。由於公務員減薪計畫的實施中存在阻力,需要一個漸進式的推動過程,再加上本港經濟依然疲弱,實質經濟增長未達預期水平,這意味著財長在制定今年財政預算案時所依據的兩條基本假設(一,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可能減薪 4.75% ;二,估計02至06年經濟實質趨勢增長為3.5%)都未能實現,所以實質財政赤字高出預測水平也是早在人們預料之中的。

財赤問題遲遲不能得到解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逐漸消失,市場期待政府將會「落重藥」、下更大力度來消除財赤、挽救市場信心。現時,社會上有一種提議,那就是靠發債(比如,長期政府債券)來解決財赤問題。聽起來,該提議好似很有建設性,但是能否成為一條解決赤字問題的出路?

發行債券是一種普通的融資方式。它的過程包括發行方首先發放債券,然後在每年給債券持有人一定的利息收入(通常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最後債券到期時,發行方將本金還給債券持有者。簡單來講,發債的過程就是一個借與還的過程。那麼,為了使發債計畫順利進行,政府在發行債券的同時,還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投資計畫,以確保有足夠的收入來返還債券持有人每年應得的利息和債券到期時的本金。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香港政府能否保證發債之後改變入不敷支的狀況,嚴守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不會出現持續性的發債來循?性的彌補未來財赤的現象。如果政府不能保證此點,發債只是權宜之計,可買到更多的時間來拖延危機的發生,但不能解決實質問題,反而給政府部門的進一步膨脹創造了空間。如果政府發行債券,但是卻沒有削減政府開支的有關政策措施相配合,就會給債券投資者一種印象,即政府籌集他們的資金來支付公共開支,其中大部分是用來支付公務員的薪金與福利。因此,在政府決定實行發債計畫之前,首先要自問:是否有必要通過融資來支持政府公佈部門的龐大開支,以及能否創造足夠的收入來支付未來的債務負擔。

當一個政府在出現財赤的情況下發行債券,投資者必然會要求一個更高的回報率來彌補自己承擔的更大的風險。因此,從成本的角度來講,現時不是一個好的發債時機。另外,債券的貨幣單位問題亦需要仔細斟酌。如果政府發行港元債券,能吸引國際投資者的目光嗎?國際投資者可能會質疑香港政府在未來一直堅守聯匯制的可能性,而對港元沒有信心。這也是一個所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都面對的問題。如果特區政府發行的是美元債券,那麼意味著政府借入一筆美元,債券到期時,政府將以美元還款。投資者能否相信港府有能力在債券到期時償還美元本金?政府將不得不在發債之後堅持港元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一旦聯匯解除,港元貶值,政府將背上更沉重的債務負擔。如果政府不能為投資者消除以上這些疑慮,將只能通過調高債券的利息率來吸引投資者的目光。

近年來,公共開支的增加是出現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公共開支的增加其中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疲弱不振,有更多的人領取社會綜援,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此也產生了負面效應,導致一些失業人士依賴社會福利而喪失了找工作的積極性。因此,根本的長期解決途徑還是要幫助這些失業人士自我升值、提高勞動技能、重新投入勞動力市場,而不是將香港變成一個福利性社會。公共開支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公務員薪金和福利的提高。近幾年來,公務員薪金的增幅高於私營機構的雇員,政府部門不斷膨脹,亦表明政府機構的靈活性在逐漸降低。當然,經濟發展的好與壞要靠全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我們不能一味的批評和指責政府,況且香港政府具備一支相對高效、嚴明的公務員隊伍,仍是值得我們港人驕傲的,也是香港經濟的長期持續性發展的中堅力量。

本人希望公務員群體可以將目光放的長遠一些,拋開個人私利,以大局為重,與時並進。畢竟,我們每一個港人都不希望見到香港政府破產,就好像每一個員工都不希望自己的老闆破產一樣。同時,政府要與公務員群體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達成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性計畫。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