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範大學程博士


盛書記

出發到南京師範大學(南師大)訪問前,學生大使林俊豪、陳露絲忙於搜集資料,得到正在教院交流的南師大學生陳曦幫忙,得悉當地頂尖的中小學老師及相關工作人員名單,準備逐一拜訪。行程完畢,兩位代表急不及待與編輯小組分享,訴說這次親歷南師大嚴謹、樸實、奮發及奉獻等優良校風的難忘經驗。

在南師大附屬實驗學校,俊豪和露絲採訪了一名中文系四年級準教師黃惠玲。當時,黃同學正在製作「微格教室」的片段 ——實習學員要把自己授課的教態:包括表情、動作、眼神都拍下來,再作檢討。有如師徒制模式,當地每名實習學員都由一位前線老師負責觀課、點評並提出改善建議。此外,實習學員每節的授課內容也會用MP3收錄,以便檢討講述的聲量、教學內容及學生反應。這些訓練都為南京的同學打下堅實的教學基礎,好迎接將來的挑戰。憶述南師大附屬小學盛書記「愛的教育」一席話時,俊豪仍然十分感動;書記期望「以愛融入教育,讓每一學生愉快成長」,可謂教育的核心理念,放諸四海皆準。俊豪認為,本港學生正因為沒能感受到這份愛, 以致學習熱誠不強。他認為香港的物質豐富,年輕人享有極多自由,自我中心頗強;國內的條件雖然比不上香港,但學生普遍都較尊敬老師,更能懷着感激的心情,虛心求學。

在廣東成長的露絲則認為,國內教育強調集體利益,團隊精神,視貢獻每一分力量為義務和榮耀。文革期間,教師的工作曾不受重視,但隨着時代發展,在「知識改變命運」的大氣候下,教育已成為一項既漫長又浩大的工程,要開創高素質的經濟與文化領域,師資培訓再不容忽視。露絲在深圳接受了12年基礎教育,參加過三次軍訓,學會凝聚同學,並培養互助互愛的精神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常被親友謔稱為「陳老師」的露絲,自小立志要當老師,入讀教院首年已十分活躍,是學生會編委會的編輯,以成為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為榮。

除加深了對國內教育的認識,此行還讓訪問小組體驗當地生活模式,拓寬視野。未來的日子,他們將繼續朝着成為語文老師的目標努力。


與 Michael 及 Thomas 共進晚餐


左起:嘉珩、Chriss 及許潔

英文系同學阮嘉珩和許潔,形容自己好像歷奇的探險者,背著行裝到瑞士探索,既刺激又充實。在短短的十天行程中,她們到過瑞士教育大學分校,與該校的Huber教授暢談瑞士的教育現況,又獲當地學生熱情邀請共進晚餐;此外,還走訪了瑞士的資優學校、國際學校、貴族學校、州立學校和數所大學,概覽瑞士不同的教育模式。

最叫嘉珩和許潔難忘的可算是在一位碩士生Chriss的家中作客。Chriss的母親是一位中學美術教師,書房放滿了美術教材和學生作品。二人到訪當天,她雖不用上課,但仍回校參與學生報的會議。當了27年老師,這位女士對教學依然滿腔熱誠,嘉珩和許潔深受感動。Chriss則對國際關係和政治最感興趣,正在大學修讀有關國際關係互動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的單元。Chriss的弟弟是一名參與學徒制的高中學生,酷愛金屬設計,以半工讀的模式學習既能滿足他的愛好,又為他帶來少量收入,更獨立自主。雖然一家三口志趣和職業各異,但卻各自為個人理想而努力不懈。

瑞士人民極為重視教育,投身教師行列的年青人,充滿熱誠,對教學有濃厚興趣。學生對教師十分尊重,而家長也十分信任教師。在西方的傳統,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培養個人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態度。教育除了是教師的職責和家庭的任務外,學生主動學習也同樣重要。Huber教授向嘉珩和許潔表示:「老師只要做好本分,竭盡所能,即使學生成績不太突出,老師也不用介意。」

此外,她們還在教育大學遇見一位名叫Thomas的「新生」。其實,Thomas已獲經濟學學位,而且有兩年工作經驗,不過感到商界不太適合自己,才決意重返校園,轉讀教育學士,更決志成為一名好老師,並視未來五年為挑戰。在瑞士,中學老師要同時精通四種語言,德、法、意及英語,對Thomas來說是個考驗。雖然是偶遇,嘉珩和許潔仍欣然接受了Thomas及他的同學Michael之邀,共進晚餐。言談間,倆位男士也認同教育大學的概念,衷心希望教院能早日正名;而她們也希望Thomas為自己的的選擇而發奮。

此行令嘉珩和許潔認識到,在瑞士不論理想大小都會得到尊重,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師的職責應該在啟發學生的潛能,而不只是訓練他們在公開試取得佳績,難怪看見學生幸福快樂地成長,是當地教師視為最滿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