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議 程(12月17日更新) 日期: 2010 年 12 月 17 日(星期五)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鄭棟材樓 9:00 – 9:20 | 開幕 陳平原教授及陳國球教授致歡迎詞 何志華教授及朱慶之教授主持開幕儀式 | 9:20-10:00 | 專題演講( 聯合書院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 講者:王德威教授 講題: 文學的香港史: 10 個關鍵時刻 | 10:05-11:10 | 分組 1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 分組 2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 分組 3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 主持:陳平原 陳冠中 全球化時代主權國家的特區書寫 ── 香港的例子 趙稀方 香港:邊緣的政治 洪清田 「網絡我城」、「內地我城」與「本土我城」 | 主持:山口守 羅貴祥 公民認同:香港的「亞洲」少數族裔政治 司徒薇 去殖民方志:香港文學介入社會議題、重奪民間話語權的嘗試 朱立立 城市物體系的知識考古 —— 解讀董啟章的長篇小說《天工開物 ‧栩栩如真》 | 主持:朴宰雨 申柱哲 2000 年以後有關香港的韓語單行本著作中體現的香港認知 吳耀宗 從北角到九龍東:在港上海作家的香港想像 樊善標 兩位散文家筆下香港的山:都市香港的背面想像 | 11:10-11:30 | 小休 | 11:30-12:35 | 分組 4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 分組 5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 分組 6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 主持:陳建忠 黃萬華 跨越 1949 :在「常識」中展開的香港體驗和想像 莊華興 落在香港、吉隆坡和紐約的雨:楊際光的離散現代性 金惠俊 菲傭,被消失在「我城」裡的人 | 主持:羅貴祥 山口守 1950-60 年代香港電影的現代性 ── 以巴金《家》的電影改編為主 勞維俊 三城故事: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關志華 歷史與自處:論《十月圍城》中的主體話語 | 主持:陳國球 凌逾 後現代的香港空間敘事 宋偉杰 香港敍事,帝都踪影,金庸俠義地理學 伍湘畹 光影歲月:懷舊廣告與文化認同 | 12:35-2:00 | 午膳 | 2:00-2:40 | 專題演講(聯合書院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講者:李歐梵教授 講題:香港不為人知的一面 ── 或香港文學的缺項 | 2:45-4:05 | 分組 7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 分組 8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 分組 9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 主持:朱立立 區仲桃 後殖民城市的記憶與遺忘:論香港現代主義詩人梁秉鈞的詩歌特式 陳潔儀 論鍾曉陽短篇小說與香港集體記憶的關係 李婉薇 擁抱存在的輕 ── 論陳冠中的〈什麼都沒有發生〉 | 主持:鄺可怡 李世莊 香港早期的風景畫與城市面貌 陳鶯 人間畫會: 20 世紀 40 年代後期香港左翼美術社團小考 文英玲 都市共鳴 ── 唐滌生《九天玄女》的時代意義 陳芳芳 扮裝 ‧地標 ‧文化記憶 ── 石式懷古的都市奇觀 | 主持:黃萬華 陳建忠 「流亡」在東亞:內戰 / 冷戰體制與張愛玲的流亡書寫 應鳳凰 香港文學生產場域與 1950 年代文學史敘述 蘇燕婷 1950-60 年代香港作家在馬來西亞構築的文學面貌 張美君 香港文學中的盛世危言 | 4: 05-4:25 | 小休 | 4:25-5:45 | 分組 10 鄭棟材樓 1 號演講室 | 分組 11 鄭棟材樓 2 號演講室 | 分組 12 鄭棟材樓 3 號演講室 | 主持:應鳯凰 何杏楓 張愛玲《色戒》電影改編在香港的接受情況 梁慕靈 從「他者」到「我者」 ── 論張愛玲的香港書寫 陳惠英 視物、感物、知物 ── 香港詩人的都市想像與物質書寫 黃琦旺 繆斯最鍾愛的(馬來)幼女駐留在香港 ── 再讀方娥真 | 主持:趙稀方 鄺可怡 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小說的都市風景修辭 ── 兼論香港作為「鄉村自然」的隱喻 錢鎖橋(錢俊) 難民的「自由城」:林語堂的《逃向自由城》及其香港因緣 胡恩威 唱 K 回憶錄 沈旭暉 港產片的國際圖騰 : 香港電影與涉外關係的反思 | 主持:張美君 張歷君 布萊希特抑或什克洛夫斯基 ? ── 論西西〈肥土鎮灰闌記〉中的雙重視角 梁敏兒 《我城》的意象系譜:存在的荒謬與反抗 謝曉虹 從身體到城市 ── 西西〈哀悼乳房〉 曹世耘 雙城夢華錄 ── 從空間寓言論西西《飛氈》與李昂《看得見的鬼》 | 6:30-8:30 | 晚宴 | 日期: 2010 年 12 月 18 日(星期六) 地點:香港教育學院大埔校園 D 座 9:00-10:20 | 分組 13 D1-LP-03 | 分組 14 D1-LP-07 | 分組 15 D2-LP-10 | 主持:樊善標 陳平原 我見青山多嫵媚 ── 葉靈鳳、李歐梵的「香港書寫」 陳學然 回憶,報導:五四運動在香港的初期考察 朴宰雨 香港形像的連續性與變化:在韓國人心目裏 余婉兒、謝雪梅 城市的書寫:香港五、六十年代粵語電影觀 | 主持:危令敦 吳國坤 以影犯禁 : 冷戰 , 瘟疫 , 諜戰 高慧琳 論香港回歸前後的社會背景和人物情緒的變化 ── 以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為例 方浩然 散步、散漫、分裂:《轉轉》中的東京與《旺角監獄》中的香港 鄧佩玲 一部香港早期的英粵字典 ── 從湛約翰《英粵字典》略論早期粵語的外來詞 | 主持:江弱水 霍玉英 知識的搖籃:國共內戰時期的「兒童週刊讀者會」 熊志琴 到底是上海人 ── 讀司明五六十年代香港《新生晚報》專欄 鄒芷茵 論香港《新生晚報》「怪論專欄」中的「殖民者」 張詠梅 六十年前的香港想像 ── 初論馮宏道〈五十年後之香港〉 | 10:20-10:40 | 小休 | 10:40-12:00 | 分組 16 D1-LP-03 | 分組 17 D1-LP-07 | 分組 18 D2-LP-10 | 主持:黃念欣 陳國球 「重構文學史」在香港 ── 從《中國學生周報》「五四 ‧抗戰中國文藝新檢」專輯說起 盧偉力 二十世紀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 ── 幾個現象的研究 謝雪梅、林建平 一百多年前香港人名中的文化印記 | 主持:張詠梅 鄒文律 人與物件的共生 ── 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史書寫 蔡建鑫 不可能痊愈:李智良與自體免疫書寫 郭詩詠 論李智良《房間》的城市書寫 王丹萍 去與留之間:大陸年輕學者眼中的香港 | 主持:金惠俊 須文蔚 馬朗五 O 、六 O 年代的雙城記:以台港現代主義文學跨區域傳播為焦點 呂曉琳 都市中的邊緣人 ── 陳果電影中的人物身份認同 鄭蕾 在「香港意識」形塑之前 ── 析《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 | 12:00- 1:30 | 午膳 | 1:30-2:50 | 分組 19 D1-LP-03 | 分組 20 D1-LP-07 | 分組 21 D2-LP-10 | 主持:須文蔚 程美寶 省港聲色味 ── 從 20 世紀 20 年代兩地小報所見 徐霞 再會吧!香港 ── 田漢筆下的「香港 1941 」 黃念欣 舞照跳 ── 香港文學中的舞廳文化與城市 劉自荃 舞者不懼:香港城巿舞蹈的身體想像與文化記憶 | 主持:梁敏兒 賀淑芳 閱讀西西、也斯的詩性與想像空間 ── 停駐與流動 江弱水 那些無關的枝節比史書生動:論梁秉鈞的《博物館》 張依蘋(洪濤代讀) 也斯之詩的不在之在 宋珠蘭 通過〈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來看對香港的想像和現在的香港 | 主持: 陳麗芬 金進 1950 、 60 年代香港與馬華現代文學關係之考辨 ── 以姚拓文學活動為中心的考察 伍燕翎 1950-1960 馬華文學書籍出版在香港 程中山 開島百年無此會 ── 20 年代香港北山詩社研究 孫瑩瑩 南社廣東詩人之香港詩歌 ── 以鄧爾雅、蔡哲夫為中心 | 2:50-3:20 | 小休 | 3:20-4:40 | 分組 22 D1-LP-03 | 分組 23 D1-LP-07 | | 主持:程美寶 林中偉 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 顧大慶 一個失落的建築設計傳統 ── 關於香港 1940-70 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 劉嘉欣、鍾宏亮 油麻地的記憶與想像:從電影敘事與建築原型到城市空間的構想 黃宗儀 生命政治與區域治理:後 SARS 時期中國珠三角的區域重構 | 主持:何杏楓 陳智德 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戰後香港的文化轉折 ── 從小說《人海淚痕》到電影《危樓春曉》 陳麗芬 幽靈人間,鬼味香港 方星霞 移民電影與香港想像 石靜遠 雙語中的私語:張愛玲的英文文學遺產 | 4:40-5:40 | 大會總結 陳國球教授及陳平原教授主持 | 6:30-8:30 | 晚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