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建村之始 |
|
 |
九龍市區內僅存的古老圍村。 |
|
 |
位於東九龍近新蒲崗東頭村東光道,為清朝時留存下來的客家住宅建築,又稱慶有餘圍。 |
|
 |
村民多屬吳姓,其始祖於宋末自福建寧化南遷入粵,後輾轉於元朝至正十二年 (1352年) 到今日的衙前圍村開基立業。 |
|
 |
清朝康熙元年 (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接濟台灣的鄭成功,故實行遷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村民輾轉遷返內地。 |
|
 |
康熙八年 (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容許居民回鄉居住。 |
|
 |
至雍正二年 (1724年),吳氏與陳、李二氏族人返回該地重建家園,興建圍牆。 |
|
|
圍村建構 |
|
 |
佔地0.4公頃。 |
|
 |
四周曾築有圍牆外,圍門上設有炮樓,現已被清拆,僅剩下向東總門的遺跡,上刻有「慶有餘」三字。 |
|
 |
圍內屋宇排列整齊,里巷分明,前後向背均有一定的規格,每屋佔「一分地」,約為十呎乘二十呎。 |
|
 |
圍內有橫巷六條,村屋九十六間,居民及商戶有600人,自組鄉事委員會,鄉公所設於總門更樓上。 |
|
 |
從正門進入,直巷的盡頭為天后廟,而不是新界其他圍村常見的神廳,供奉天后娘娘。 |
|
 |
天后宮建於雍正四年 (1726年),於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1937年、1948年及1976年多次重修。 |
|
 |
圍外西面原有吳氏宗祠一所,建於光緒年間,於該區重建時被拆卸,其後於該處另建新宗祠。 |
|
 |
新宗祠旁則為吳氏創辦的至德學校,門前放置的石砍於乾隆廿八年 (1763年) 建造,為舂火藥炮彈之工具。據說當年護村的四門古炮仍埋在圍門外的地底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