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離教學」的迷思

某小學每年均會按學生成績作「抽離教學」的安排,中、英文成績排名最後的十名學生每逢上語文課時會被安排由原班房轉到指定課室上課,每次學生到特別班上課時,都會表現抗拒,而且總有吵鬧紛爭情況出現,這是由於被「抽離教學」的學生總被其他同學標籤為「蠢學生」,甚至取笑他們是「極品」-「蠢人中的最蠢」,難免學生會不情願到特別班上課。

以上事例,帶出「抽離教學」的負面影響,但針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學校普遍採取「抽離教學」的方法處理課堂上差異,即是針對學生的弱勢科目調離原有班別,到特別班做補救教學,其餘課堂則返回至普通班。然而抽離學生的策略本是利用師生比例較小,增加相處時間,讓老師多瞭解學生,同時掌握評量分數,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但現實上,學校將「抽離教學」變相為將學生分類,甚至是對被抽離的學生貼上另外一種標籤,這無疑是把「抽離教學」的原意歪曲,也有違「抽離教學」的理念-因材施教。

「抽離教學」基本上可分為部份抽離、全部抽離及增加抽離三種形式進行。部份抽離是指學生每週抽離部份弱勢科目的時間到特別班上課,同時接受特別班及原任老師的教學,並按學生的需要決定抽離節數。全部抽離是指學生所有的弱勢科目均在特別班上課,沒有跟原班的老師和同學一起上課。增加抽離即是在每週原訂的科目時間到特別班上課以外,學生額外抽出其他時間到特別班上課。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混合使用,亦可以個別運作,最大原則是以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大前提,選擇合適的教學環境及學習支援。「抽離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隨著學生的進步而慢慢減少抽離節數,由全部抽離或增加抽離減至部份抽離,最後讓學生的所有課堂均在原班就學。

「抽離教學」畢竟是一種協助學生過渡學習困境的暫時性支援策略,「抽離教學」的運作亦不是只根據成績作為抽離標準,然後用二分法將不同學生分配到不同班別上課,這種舊有做法,只能達至分流作用,忽略了育人的教學原則。

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專任導師梁嘉慧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