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與幼兒教育議題討論


13/14年度BEd(ECE) Part Time Programme (Leadership for IT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資訊科技與幼兒學習的議題


議題 1 題目:iPad入幼稚園 助長「芒」一族?
資料來源 新聞 (鏈接)
學員評論 現今的科技日新月異,電子產品亦多不勝數。有些產品應用到幼兒教育和學習,本人對這些科技產品在教導幼兒學習上的利與弊有所保留。在好的方面,它可以減輕教 科書的重量,而且能夠減少用紙。產品發明先進,幼兒容易操弄和掌握技巧,而教學內容多元化,能提升幼兒學習的興趣。但弊處也不少,如幼兒接觸了這些電子教學後,對一些傳統的教材,他們覺得不夠吸引,減少了對閱讀書本的習慣,令學習興趣大減和專注力不足。又如幼兒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很多研究指出,在幼兒發育期間對視力、腰頸都有很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些軟件上,還有一些智能系統,是幫助成人節省書寫的時間,但應用在幼兒上,可能會令他們對於字體的筆順有錯誤的學習,所以本人認為電子產品與現在生活和學習是不可分開的,但成人一定要灌輸幼兒使用這些科技產品的一些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個人相信使用態度才是最重要,這樣才能夠善用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減低科技帶給我們的弊處。

很久以前,電腦的出現的時候,社會及教育界各人士也曾紛紛討論電腦會否影響學生的學習等。當然,每事都會有正面及負面,所以根據學前教育指引2006中的課程規劃(科學與科技),當中提及過科技是現今幼兒的「必需品」,與日常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要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幼兒關注。另外,指引2006也提及過幼兒學習目標是對科技有初步認識,而老師的教學原則是讓幼兒初步知道如何使用及其好處。既然,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漸普及,平板電腦應用於幼兒身上是視乎帶領者(老師、家長)有否好好地設計內容和有否加以說明。就如中小學的課程中,也會應用電腦,上課時老師會教他們如何利用電腦處理文件,學習用POWERPOINT作匯報,這也是讓他們學習社會上的需要。不過,放學後,他們會利用電腦打機上網,這又是否馬上說學校不應教他們電腦上的應用?再者,就保良局而言,它過往會推行電子圖書,引起幼兒閱讀的興趣。近年,也推行平板電腦學習美藝,提升幼兒美感發展,這通通都是跟隨社會上的需要、提升幼兒學習興趣和動機等而做。所以平板電腦教學已是勢在必行,但如何令子女不致變成「芒」一族,是取決於成人怎協助幼兒運用。

議題 2 科技和媒體不應取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活動
資料來源 影片: Baby Works iPad Perfectly. Amazing Must Watch! (鏈接)
學員評論 片中剛滿兩歲的幼兒利用父親的ipad來進行填色及閱讀活動。父親為兒子成功操作的完美而感到非常驕傲。本人明白家長對活動的目標有著不一樣的準則, 但作為幼教工作者, 當然有不同的期望。

我們為幼兒設計的活動著重「體能與健康」、「語文」、「早期數學」、「科學與科技」、「個人與群體」 和「藝術」六個均衡發展範疇。就真實的填色活動來說, 幼兒從填色的紙張質感和顏色筆的軟硬度所提供的刺激;不同顏色混合的觀感變化;及顏色筆的操控和大小肌肉的發展的關係和手眼協調之訓練;以至繪畫時的空間感, 從活動中整合起來。 活動也需要較長的時間, 能訓練耐性及專注力。如將完成的作品展示及讓幼兒自我評價欣賞,可培養幼兒自信心及成功感。學者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利用實物,比起數碼填色活動,必然有莫大價值。數碼活動比較是對科技的操控技巧之張顯,並不夠全面,卻大部份家長將幼兒與成人的能力等同, 做成美麗的幻覺, 對數碼活動吹捧, 忽略了樸實活動的重要性, 反而剝奪了幻兒均衡發展的機會。科技和媒體不應取代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活動:如創造性的遊戲、現實生活中的探索、體能活動、談話和社交經驗。科技和媒體應該被用來支援學習,而不是一個孤立的活動,並擴展幼兒接觸到新的內容(Guernsey 2010a, 2011b)。 所以應有效使用科技和媒體就是作為一個很多選項來支持孩子們的學習。

議題 3 四歲幼兒患上電子產品依賴症
資料來源 新聞 (鏈接)
學員評論 一個名詞「電子產品依賴症」給我聯想到現時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竟然造成一種病症?原來家長以為一些電子產品,如:i-pad或智能手機等,讓孩子越早使用,便會越早刺激他們的智力發展,學習超越別人。同時,家長為使孩子能安靜一下,讓孩子機不離手,的確其色彩繽紛,有趣的遊戲,真的使他們安頓下來,但一個「視力殺手」名詞又出現,根據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指出:「電子產品的過度娛樂,已上升為兒童近視的重要成因之一」。據《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小學生的近視率高達40.89%,比2005年增加9.22個百分點。」正如其中一名患者,只得2歲零6個月,記錄沒有近視遺傳因素,其近視度數卻達350度,了解得知他已能純熟地點擊電子產品觸摸屏,可推想他平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數多長呢?其實在現今的幼稚園,課程內容也不乏有關ICT的活動,他們已有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學習初步操控電腦的能力,雖然科技發達可帶給我們的方便,但檢討我們使用的態度,會否有兩全的後果呢?

議題 4 英研究:臉書、推特資訊多懶動腦恐越用越笨!
資料來源 新聞 (鏈接)
學員評論 現今的世界,已進入網絡時代,不但成年人,兒童亦會有一機在手。香港是世界智能手機最普及的地方之一,智能手機不單止是一部流動電話,更是一部流動電腦,能連接網絡,接收或發送訊息,與人展開溝通,更能進入遊戲的世界。正當大家感到網絡方便,擴闊視野、認識世界的同時,更應注意潛在的危機。

「低頭族」、「同枱食飯,各自睇機」、「手中有機、目中無人」這正是說出了現今的社會現象,正如文章所說,太常使用網絡社交媒介,除了會降低人類的思考能力,亦會繁衍出一連串的負面影響,對兒童來說,家長更要多加管制。

現今很多研究顯示,兒童過多沉迷於電腦、手機,長時間上網及玩電子遊戲,會帶來種種負面影響,如削減了體能活動的機會,容易變胖從而產生慢性疾病;對社交技能、語言表達、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等發展造成阻礙;又或接觸了不恰當的訊息,如色情、暴力及失實的資訊,更會導致兒童出現粗暴行為及辨別是非、道德的觀念不確。

總的來說,電腦、手機都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單向的傳訊,方便每一個使用者。現實世界內身邊的人及事,可以雙向互通,互相關心,抬頭觀看。作為家長必須令孩子學會節制,否則長遠來說反果嚴重。

議題 5 科技寶寶勢不可擋
資料來源 新聞 (鏈接)
學員評論 我所閱讀的綱頁內容指出8歲以下的幼兒操作科技產品的能力愈來愈高,而二至四歲的幼兒平均每天花1小時間分鐘使用教育軟體。

本人對這個研究的結果感到驚訝,我意想不到愈年幼的幼兒操作科技產品的時間會比的年長的幼兒長,但回想現今丟香港社會,大部分家庭都擁有一種或以上的電子產品,幼兒接觸科技產品增加,例如:父母的電話、iPad、iPhone等等。我更有一次深刻的影像是關於科技產品的,有一年的開學日有一位幼兒哭得特別厲害,當我拿著iPhone說幫他打電話給媽媽時,他說懂得自己按然後他便拿起我的電話開了ANGRY BIRD玩。這幼兒要電話也不要媽媽,可想言之科技產品已經融入了新一代幼兒的生活當中。

另外幼兒長期使用科技產品引伸到另外一個問題,幼兒懂得操作科技產品比率比做運動的多,他們懂得如何操作平板電腦,但不懂的繫鞋帶。他們的小肌肉發展強,但不代表他們懂得寫字。因此我認為科技的發展需要與幼兒的發展取得平衡,不可只依靠資訊科技。

議題 6 平板電腦學習之優勢
資料來源 學術文章 (鏈接)
學員評論 平板電腦的學習
資訊科技運用於教育已漸普及並成為趨勢,但科技本身並非獨立存在之物體,而是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心智產物,於探求科技應用之際,「人」的觀點不應該被忽略(江明儒,2003)。 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教師教學常以資訊科技作輔助教材,帶出最新資訊;同樣地,「幼兒」也被千變萬化的資訊科技包圍成長,這是廿一世紀先進國家無人能否認的事實。

方顥璇、廖衾儀 (2005)指出運用資訊科技在幼稚園教學能有助幼兒在社交、語言、認知、技能和人際之間互動的發展。 我認同文章中平板電腦的學習勝於筆記型電腦,甚至乎桌上電腦,因香港大部份幼稚園的活動空間窄小,平板電腦容易存放及戶外運用,方便教師靈活教學。而其學習效能,確實為教師節省預備教材的時間;對幼兒而言容易操作,僅需要透過小肌肉和大肌肉的配合實現基本觸控的效果。惟教師於選用平板電腦下載Apps時,應小心考慮下載的Apps是要付款購買或是免費的呢?若是免費,難除掉廣告的宣傳,但這些廣告是否適合3-6歲幼兒觀看呢?作為幼師的同工用心挑選資訊科技教材,才能使幼兒知識獲得鞏固,提升幼兒自主學習能力,並有效地促進教學效能。

參考資料:
江明儒 (2003):幼稚園教育人員對資訊科技服務認知研究-以科技框架觀點探討,《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學位論文》,臺北。

方顥璇、廖衾儀 (2005):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 (1),頁 118。

議題 7 中庸之道---善用資訊科技協助學習
資料來源 新聞 (鏈接)
學員評論 2011年,某電腦防毒公司做了一市場調查,訪問全球其中2200名2-5歲幼兒的母親有關幼兒與科技互動現況,以上圖片為調查結果。當中70%幼兒懂得如何操作滑鼠;有些懂開電腦瀏覽器卻不懂游泳;有些懂玩電腦遊戲卻不懂踏單車;懂使用智能手機卻不懂綁鞋帶等。這反映現今幼兒與資訊科技不可分割,甚至影響其他學習範疇。

感想:
筆者對調查結果不感意外,記得導師於課堂首節解說數碼土著一詞,即Dr. Marc Prensky(2001)指出,八十年代後出生的人與科技共存,接收資訊時特徵是喜歡圖像化、強調即時性、不喜歡墨守成規等。筆者同意以上描述是現今幼兒學習時的主要特徵,而這些特徵委實未必是負面,但筆者同時認同物極必反。就如江紹祥(2001)指美國一個幼兒組織──兒童聯盟於一九九九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太多電腦學習而缺乏親身探索接觸,違反幼兒學習原則之餘亦影響學習成效,同時可能會令幼兒被動學習及減低創造力。

總括而言,親身接觸知識及利用電腦學習可收相輔相成之效,但切勿走向極端,這樣能令下一代緊貼時代變化,又能保持主動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 (5). Retrieved Jan., 29, 2011, from http://www.marcprensky.com/writing/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20Immigrants%20-%20Part1.pdf

江紹祥、黃玉卿(2001):資訊科技與幼兒教育:個案研究報告,<教育曙光:香港教師會教育學報>44,頁90-97。

議題 8 資訊科技進步對語言的影響
資料來源 網路文章 (鏈接)
學員評論 隨著科技的發展,相中的人物是不是你們的生活照呢?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小型在生活中與這群人一樣,你會怎樣形容他們?我會用「全神貫注」或「低頭一俗」來形容我們周遭的父母及小孩是最好的詞彙了,因他們不論坐巴士、港鐵、上茶樓、等車時候,小孩在玩弄手機或ipad上的遊戲,父母則在看短訊或上網等活動,很少互相溝通,這便是所謂沒有語言了。而文章中提到幼兒出生後,父母家人是他們語言學習的主要對象,如果幼兒自少便缺乏語言刺激,長大後也會難於與人溝通。我十分認同,而事實上孩子的語言發展必須在不同的環境刺激下,他們經過接收、理解及產生意欲的過程,才對人作出回應及溝通。而幼兒若只顧低頭地與電子產品單向的溝通方式,就會如文章所說電子產品是不會給幼兒有任何的反饋意見及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就連向人問好、發問或回答問題等都不懂,亦會影響他們日後的社交及人際關係。而亦有研究讀寫能力的專家Sue Palmer 提出幼兒過分投入智能產品,會影響幼兒學習閱讀與寫作,亦指出這ipad年代的幼兒部份連筆也不會用了。

因此身為前線幼兒教育者及新一代家長們,應好好地想一想,如何適當運用這些電子產品於教學、課程及生活上。(480字)

參考資料:
經濟日報新聞~ipad入幼稚園助長「芒」一族? (2013年12月3日)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6596e405-2e81-4273-8b6f-97b42f534aa8-968094?ref=ak8fs

兒童語言與溝通的重要性
http://hkssc2311633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51830

議題 9 科技運用的反思
資料來源 學術文章 (鏈接)
學員評論 現代的家庭總有不同的科技產品,故幼兒接觸科技產品日漸增加,於網上閱讀了一份有關~幼童迷上App睇「芒」早成癮的評論。本人贊成撰文者的意見,身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都要好好反思如何運用科技產品助幼兒學習,而不致幼兒過於沉迷。

生於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會以不同的科技產品來溝通及學習,幼兒亦不例外,小小年紀便手執著科技產品,成為俗稱的低頭一族,而且香港的家長大部份都認為要讓幼兒贏在起跑線上,而有很多不同的App以學習作為賣點,家長便會下載讓幼兒『學習』,因為這些遊戲都色彩豐富及音效,幼兒很容易被此吸引,家長有時亦會以科技產品來讓幼兒安坐下來的工具,甚至忘記長時間看著電子屏幕對幼兒健康的影響。

香港《學前教育課程指引,2006》指出幼兒在具安全、接納及充滿感官刺激的環境中學習,對幼兒的腦部發展有著良好的影響,而且有利於終身的學習。如果只用平板電腦上的App作為幼兒的學習,未能讓幼兒有足夠及不同的感官刺激,因此可能會為幼兒帶來全面發展的影響,再者如幼兒長時間睇著屏幕,對幼兒的視力及身體發展亦可能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故此我們成人真的要好好反思幼兒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及內容,才對幼兒發展有幫助。

議題 10 家校有責
資料來源 新聞 (鏈接)
學員評論 新聞內容提到3歲前的幼兒大腦十分脆弱,故不應使用螢幕媒體,而3至7歲的幼兒建議平均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只在一小時內。不良的使用會令幼兒視力變差,影響腦部及認知發展等。

隨著現今資訊科技普及,李文政、周淑惠(1999)指出電腦融入教學是大趨勢,亦對幼兒有益。馬秀蘭(1995)指出電腦像是能與幼兒交流的電視,並可透過鍵盤或滑鼠來指揮,深受幼兒愛戴。所以不論是主題、分組、興趣課,老師總會透過電腦提供動畫、投影片、影片等給幼兒觀看,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於電腦課更可操弄電腦、玩遊戲等,故此幼兒觀看螢光幕的時間亦隨之增加。另一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幼兒不但於上課時間可接觸螢幕媒體,下課後更會使用平板電腦、 智能電話等3C產品打發時間,甚至「機不離手」。

有見及此,作為學校的領導者,我們應嚴格規管幼兒在校使用螢幕的時間比例、為幼兒提供適切的電腦學習環境(如桌椅高度/距離),更重要的是向家長提供專業知識,讓家長明白當中的利與弊,建立家校合作關係,彼此配合,讓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資料
1. 馬秀蘭(1995),電腦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國教輔導,34(3),22-26。

2. 李文政、周淑惠(1999),電腦於幼兒教育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4,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