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田家炳訪問學人國際中文教育講座系列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近期在田家炳基金會資助下,邀請北京語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長、基地主任吳應輝先生來訪教大,為本校師生帶來國際中文教育研究相關講座,現誠邀各位參加,講座詳情如下:

講題:世界各國中文傳播政策類型及其影響研究

主持:延晶博士(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組負責人、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日期:2024220日(星期二)

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香港時間UTC+8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大埔校園B4-LP-04

語言:普通話   

講座摘要: 國家政策是他國語言在本國傳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語言國際傳播政策先導論」認為,在語言國際傳播中,語言傳播政策起到先導作用以政策導向功能為分類依據,世界各國中文傳播政策主要分為大力推動類、明確許可類、默許類、限制類和空白類五類。五種類型的政策對中文傳播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大力推動類政策驅動中文快速傳播,明確許可類政策為中文傳播提供法規保障,默許類政策對中文傳播可能產生雙重影響,限制類政策阻礙中文傳播,空白類政策使中文傳播廣度受限。為推動中文快速走向世界,我國應精准對接世界各國中文傳播相關政策,進行分類施策充分利用大力推動類政策優勢,促進明確許可類政策落實,爭取默許類政策轉變為明確許可類政策,防範化解各國出臺限制類政策的風險,增進與中文傳播政策空白國家的交流並有所突破。(本研究由吳應輝教授、吳曉文博士合作完成)

主講嘉賓:吳應輝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語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長、基地主任。擔任第三屆全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學術交流與出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常務理事、漢語國際傳播研究分會理事長和多個學術期刊編委。主持課題20餘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一般課題各一項。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頂級期刊《教育研究》4篇。擔任多種高級別科研項目、人才項目和教學科研獎項評審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文國際傳播與管理;國際中文教育教師、教學資源和教學法。

誠邀各位參與!如有查詢,請電郵至 crcle@eduhk.hk 

 

 

帶入AI元素 教大研發「樂遊古詩」學習程式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近日正式推出「樂遊古詩」學習程式,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使用。該程式貼近教育局的經典古詩文建議篇章,為五十首古詩設計趣味多媒體內容,並結合AI技術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透過資訊科技,做到因材而教、寓教於樂。

 

 

 

 

 

 

 

CRCLE代表團出訪北京大學及北京語言大學

2023627-30日,在總監朱慶之教授率領下,中國語言及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代表團到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及北京語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研究院。

 

 

 

 

 

 

 

 

 

 

 

 

 

《香港法律語言常見拉丁詞彙》

主編: 鄒嘉彥、錢志安

出版: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摘要拉丁詞語是英文法律乃至歐洲法律的一大語言特色。作為專業術語,拉丁詞語濃縮了法律人士之間的共識,不過,要掌握這些拉丁術語卻很有挑戰性。本書是第一本以香港常用的拉丁法律詞彙翻譯為主題的中英文法律專書,挑選了在香港法律領域中105個最常用的拉丁詞語作解釋。除提供基本資訊,如詞性、讀音和詞義外,更提供詞語的中英文翻譯、從雙語法律文本中篩選的適當例句,以及根據雙語判決書提供每個詞彙的使用率。可見其極具實用參考價值,有助律師、法律從業員、翻譯人員、法律系學生等掌握拉丁法律詞語的用法,亦有助其他讀者認識法律語言及瞭解香港語言狀況。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

作者: 李子建、劉瑩、陳智德和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  

出版: 中華書局 (香港) 有限公司

摘要: 九龍的發展從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開始,至辛亥革命、民國新政府成立、新文化運動,以及抗日戰爭等家國大事相繼發生,不少內地知識分子來港從事教育工作,除港島外,亦有大批內地民眾和學校遷徙至九龍各區。

本書為「香港教育故事系列」叢書的第四部作品,亦是繼《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一書後,作為香港地區教育史回顧的續章。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藝術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重遊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

 

 

Assessment as learning: Maximis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作者: Zi Yan & Lan Yang 

出版: Routledge

摘要: This book provides a deep contemporary insight into the field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brings much-need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o complement the current Western-focused research. This i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 and provides useful insight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 2021 香港教育大學。版權所有。最後更新日期: 0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