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九(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鄭美紅、蔡慶麟
小學六年級科學探究活動--「力和簡單機械」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探究活動的推行

以下部分會詳細闡述推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四個階段,介紹各階段的工作和注意事項,以及分析各階段之間的連貫性。

預備階段

在這個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找出探究問題和實驗目的,以及介紹科學探究是澄清或鞏固科學概念的方法。

要令學生更投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最理想的方法是由學生自訂探究問題,但鑑於學生缺乏這種經驗或能力,教師須作出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找出想探究的問題。最容易刺激學生思考的方法就是利用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例子(見圖八)。學生很多時都會對一些日常生活的自然現象感到疑惑,或者習慣了一些常見的現象但不知道箇中原因,這一切都是推動進行科學探究的原動力。教師只要提出一些有關的問題,學生便會知道進行實驗的原因--「實驗目的」。

圖八:日常生活例子

以"力和簡單機械"這個課題為例,"力"是整個學習單元的重心科學概念,很多學生都有同樣的經驗:物件愈重,所需的移動力度愈大。如果比較一公斤和十公斤的物件,學生可以憑感覺決定,十公斤的物件需要較大的力度才可移動;但是,如果比較四公斤和五公斤的物件,就會較困難。學生的內心一定會有疑問,力的大小應如何量度呢?因此實驗一就是讓學生知道如何量度力的大小。

當學生知道如何比較力的大小,就可以透過科學探究的模式,探討機械的功用和好處。常見的機械有斜面、滑輪、齒輪和槓桿。透過收看教統局的教育電視,學生已初步認識上述的機械,尤其是它們的好處、如何省力、如何方便使用。實驗二和三以學生的初步認識為基礎,分別探究定滑輪施力方向與施力大小,以及斜面能否省力,因而進一步發展學生有關力和機械的概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身進行實驗,應用所學的概念。

雖然學生並不知道如何解釋這些日常生活的自然現象,但他們往往已存有自己的見解,不論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對於一些自然現象變化,學生很多時會根據自己的見解,作出「預測」。透過科學探究實驗,便可驗證他們的見解,並可澄清錯誤或鞏固正確的科學概念。

實施階段

當完成預備工作後,教師仍須留意進行實驗的一些注意事項,包括:學生分組的安排;實驗所需的時間、材料和儀器;實驗步驟和數據記錄的方法;各實驗的概念重點。以下將逐一論述。

在學生分組安排方面,實驗活動通常以小組形式(4-5人)進行,著重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主要分為四個工作崗位:"觀察"、"記錄"、"實驗"和"收拾實驗儀器"(見圖九)。各組學生可在不同實驗中擔任不同的崗位,例如:在實驗一中,甲學生負責"觀察",而在實驗二中,負責"記錄",如是者,甲學生便可嘗試擔當所有角色。這種做法可幫助一些能力稍遜或較被動的學生主動參與實驗。

圖九:「工作分配表」

工作分配表

請在適當的位置加上「」。

組員

工作

       
觀察        
記錄        
量度        
收拾儀器、場地清潔        

至於實驗所需時間,就要視乎實驗內容的深入程度。如上所述,學生是第一次進行科學探究,因此是次活動只要求學生提出探究問題、預測結果、根據提供的步驟進行實驗、記錄數據、作出結論,各實驗所需的時間大約是一個課節。

要進行科學探究,必須適當地選用工具和物料,不然就無法進行。學生根據實驗工作紙上提供的「材料和儀器」和「實驗步驟」,進行科學探究實驗。在進行測試期間,學生須要決定如何有效地進行「數據記錄」,選用最適當的記錄方法,以便比較。當記錄現象變化時,學生大多數會用文字描述,如果想更清楚記錄下來,就要加入圖畫或圖表說明。

在是次計劃的經驗中,與香港大部分小學的情況一樣,參與的小學沒有實驗室和實驗技術員,因此教師在選擇地點和實驗內容時要注意下列事項:

每當完成一個實驗後,學生都須要即時填寫學習日誌內的實驗自評,目的是幫助學生自我檢討活動的成效;而當完成所有實驗後,學生還須填寫實驗回顧,讓他們表達對整個探究活動的感受,教師藉此修訂活動設計。

進行實驗期間,教師要注意三個實驗的連繫,各實驗是互相緊扣的,上文已描述了形式上的連貫性,現會就各實驗概念重點的聯繫加以詳述。機械設計的主要考慮條件是省力和方便使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機械設計,雖然學生並不認識這些設計的理念,但卻深深體會它們的功效。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會依據感覺對事物作出判斷;以從地面提起物件為例,通常的方法是用單手或雙手提起,但運用定滑輪,就可以用身體的重量幫助,感覺上是比較省力,但實際上卻是力度相同。這表示我們的感覺並不可靠。假如要評量某機械的省力程度,哪一種方法才是準確可信的?因此,在實驗內容的編排上,學生先從實驗一確認牛頓秤是準確測量力的方法,以及什麼是"量化"的測試。然後在實驗二和三中,一方面讓學生比較"感覺的判斷"和"科學化的測試",藉此帶出科學化測試的重要性。此外,學生還可透過收集科學數據驗證機械的省力程度,從科學角度作出理性的分析。

總結階段

學生須要分析和歸納實驗所得數據的關係,作出「結論」,判斷是否能解決提出的問題,並比較與預測是否相符,以澄清或鞏固已有的科學概念。學生整合實驗結論或思考觀察結果時,可能會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提問是科學探究的原動力,沒有探究問題,就不需要探究實驗,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發問。如果學生發現了問題,而不知道如何解決,他們可能會失去好奇心,也就是失去探究精神。透過全班討論,一方面可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機會,培養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之間的討論氣氛,令他們積極學習。

回饋階段

在評核學生的學習表現時,教師可注意學生在"探究精神"、"實驗技巧、儀器操作、實驗工作紙"、"參與程度、協作能力"和"實驗安全、時間管理"的表現(見圖三)。教師在評分準則上圈出各組學生的表現,可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尚待改善和表現傑出的地方。此外,學生給予教師的回饋亦同樣重要,以助教師修訂日後實驗內容的深入程度和教學安排,亦可了解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所遇到的困難,以幫助他們解決。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9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