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一冊, 文章五(二零零三年六月)
張學文
試析當代中國科學教育發展對人文精神的衝擊
--由近期幾個案例所想到的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二、科學教育、科學精神、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

(一) 概念界定:

有關科學、科學主義、科學教育、科學精神、人文、人文主義、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等諸多概念,各個時期不同學者對它們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提法不一。

19世紀以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一直處於矛盾和衝突之中,這種矛盾和衝突延伸到教育領域,產生了科學主義教育和人本主義教育之別。由於二者所持價值觀迥異,因此在對教育現象和人類生存狀態給予關注並進行解釋時的精神就存在差異,它們各自體現出來的相關素質就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本文的科學教育指科學主義教育,人文教育則指人本主義教育,在此不再區分人本和人文的含義。因此,科學教育是那種以征服自然,促進物質財富增長和社會發展為目的,向人們傳授自然科學技術知識,開發人的智力的教育。它包括自然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主要體現以社會發展需要為標準的教育價值觀。人文教育則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過把人類積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與閱歷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以便使人能夠洞察人生,完善心智,淨化靈魂,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張應強,1995)。此處的人文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性教育,它以完善所有人的心性為最高目標,主要體現以個人發展需要為標準的教育價值觀。

科學教育應當遵循和追求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精神呢?哲學將科學精神定義為人的意識對客體的尊重精神和追求精神,具體表現為求真、求實和求利精神,亦即意識對真、實、利的追求精神(杜金亮,1998)。其中,科學的求真精神,是對真理的執著求索和尊重;科學的求實精神,是對客觀實際與實用的追求與尊重;科學的求利精神,是對真實利益的追求與尊重。周光召院士認為"科學精神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其要點是客觀、求實精神,另外還有不斷求知的精神,追求真理、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懷疑精神,創新的精神,繼承的精神等(周光召,1996)。

同樣,人文教育也應當遵循和追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意識對主體自身的尊重精神和追求精神。它具體表現為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精神(杜金亮,1998)。所謂善,是有利於主體自身以及社會的目的和行為,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包括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的關係;求善精神就是一種對於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與作用的追求與尊重,它注重的是相互協調的關係,而不是客觀事物對人的利益。所謂美,是人的本質和主體意識在客觀對象中的自由展現,是一個超功利超客觀現實的意識境界;求美精神就是一種對主體意識自由展現的追求與尊重,它注重的是人的主體意識的感受而不是實際的功利。所謂自由,是人的徹底解放狀態,是真正獲得自覺、自主、自為的狀態,它的最大特點是永遠只能是目的,而決不是手段。自由的具體化形式就是善和美,自由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人文精神作為人類對人世探求和處理人世的活動的理想價值追求和行為規範的集中表徵,作為人類對人世探求活動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澱和昇華,應該有其獨立的豐富的內涵,它的核心應當是主張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對人類處境的無限關懷(馮天瑜,1997)。

科學教育的求真、求實、求利之精神,使人類在面對客觀世界時,能夠積極地認識並加以改造,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人文教育的求善、求美、求自由之精神,使人們能夠牢記人的價值、精神的價值,牢記人永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目的就在於人自身,從而使人成為一種具有崇高精神,追求自覺、自主、自為的真正主體。從二者的關係來說,科學精神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礎,人文精神必須建立在科學精神的基礎上,這樣的美、善、自由才會具體和真實。如果人文精神失去了科學精神的真、實、利,就會成為一種空想(杜金亮,1998)。人文精神作為科學精神的靈魂,它應該為科學精神的發展起著導向的作用。如果科學精神放棄了人文精神,人們就會沿著科學精神的內在邏輯"真--利",最終成為只關心物質利益的"經濟動物",人的本質就會喪失,人性就會泯滅,社會就倒退。

人們往往很難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這種辨證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代思想史上出現的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以及相應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間極端的矛盾和衝突。一方面,科學主義思潮的興起,是因為科學的發展顯示出了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巨大威力;但另一方面,人本主義的產生,則是同一原因的另外一種結果,即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這種理性思維閹滅了人的本性、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毛亞慶,1999),甚至造成了"全球性難題",如生態失衡、能源枯竭、環境污染、核恐怖、傳染病全球蔓延等等。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科學教育的負面影響也日益明顯,人的個性、主體性的淪喪,讓人類感受到了自我的殘破和生存本性的異化,不僅科學知識奴役人,甚至今天的教育和知識也在奴役人,獲得知識不再成為人的樂趣和"天賦人權"。難怪M·海德格爾歎息現代社會發達的技術吞噬了人,功利的考慮排擠了思辨,人成了既無歷史又無家的漂泊者,自然成了貫徹人的意圖材料,而人本身也成為用於高級目的的材料。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1, Article 5 (Jun.,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