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二期,第一冊,文章三(二零一一年六月)
吳本韓, 李樹英, 高潔
以現象學方法來探討學生上科學課的體驗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引言

「反思」差不多是每一個教師教育課程的關鍵詞(Valli, 1992; Calderhead & Gates, 1993; Zeichner & Liu, 2010)。反思絕不是回想,更不是憑空想像。廣義來說,一個有意義的反思活動,學員須在過程中進行探究或甚致解難,將新和舊的體驗和想法結合和修訂,從而對反思內容產生新的理解(Baird, Fensham, Gunstone & White, 1991; van Manen, 1995; Loughran, 2002)。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要選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外,還需要有具啟發性的反思材料。現時師資培訓課程和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比較能提供機會予學員作反思的活動有:微格教學和學校體驗(practicum)、行動研究、個案研究、同儕觀課、師徒制、校本發展和專業平台等(Hatton & Smith, 1995; 李婉玲, 2005)。這些活動提供的反思情境和內容,主要是直接關於教師的個人行動(例如:備課、教學和評估等),而關於學生方面的資料則多是較為間接(例如:以評估結果來推論學生在課堂的投入感),更缺少內容來自學生心聲的反思教材(例如:學生自述對科學課的感受)。

學生對科學課的感受是怎樣的?他們如何評價科學課中的教與學?這種感受與評價不是憑空臆想,而是源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悟。學生在上科學課的過程中會經歷無數的情境,不斷地影響他們的感受和學習。如果教師能知道學生的感受和想法,無疑會對學與教有更深入的體會,而最終得益者必定是學生。

基於這些原因,本研究在2009年於三所中學,收集109位中六理科生最難忘的科學課情境,當中採用現象學探究的方法 (van Manen, 1990, 1991),將學生的體驗以軼事的形式呈現出來。以下會先介紹研究方法及其理論背景,然後以三個短軼事來演示如何處理原始資料及教師在討論這些軼事時所作的反思。

 


Copyright (C) 2011 HKIEd APFSLT. Volume 11, Issue 1, Article 3 (Jun.,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