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管

張仁良
香港浸會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 院長

2012-2-14
星期二
 

上一篇

用先行先試 鞏人幣業務優勢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 香港經濟日報

用先行先試 鞏人幣業務優勢
撰文:張仁良、鄭毓盛、曾澍基 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課題組
欄名:金融中心自強

人民幣不屬完全可兌換貨幣,但仍進行有限度的國際化,乃各種因素所使然,如此例子歷史鮮見。


離岸中心須誘供求 在港交易

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由人民幣的特殊國際化所促成。香港能夠推出甚麼業務,很大程度受中央政策的約束。在人民幣保持資本項目較嚴格管制之下,香港要成為離岸中心,必須誘發需求和供給,並促使供需雙方在香港交易︰如果人民幣的用途有限,就很少人願意持有人民幣;相反,如果香港沒有足夠的人民幣資金的供給,需求也會轉向其他市場。中央過去兩年多的政策,目標正是從供需兩方面促進人民幣貿易結算、融資和財富管理等業務在香港的提升。

香港自2004年開始人民幣存款業務(見圖一),但人民幣用途不多,存款的增長速度偏低,至2008年底也只有561億元。2007年內地國有銀行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開啟了人民幣融資的大門,整體卻未成氣候。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爆發以後,中國積極推動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分階段實施了多項重要政策。

中央策略的第一步是推動跨境貿易以人民幣定價和結算。2009年7月中國在上海和廣東省內四城市推行試點,讓365家企業可參與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業務。2010年6月,試點擴大至20個省市,參與試點的企業數隨之穩定增長。2011年8月,全國各地均可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這些措施推行之後,為香港帶來了為數可觀的人民幣業務。

按國內資料,2010年人民幣貿易結算額達3,692億元,2011年攀至1.6萬億元,其中約八成在香港進行。跨境貿易的業務雖然不少,但中國在這方面的推進也受到貿易結構和企業營運狀況所約束的。

理論上,人民幣匯率呈隱中趨升的形勢,對內地出口企業而言,如果以美元結算的話,從接單、交貨、收匯、結匯的時滯,要面對美元下滑的風險,應該有較大的動機採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可是境外貿易對手基於相同的理由卻不想用人民幣結算。

採用甚麼貨幣結算最終取決於雙方的議價能力。從實際數字看,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中,超過八成是國內進口企業的業務,只有一成多是出口企業。一方面,這說明中國出口企業定價能力不強,造成了人民幣出口結算數量偏少。另一方面,由於內地進口企業以人民幣結算可以規避匯率風險,並節省匯兌成本。但是,由於政策容許進口企業把人民幣直接?到香港,倘若它們把資金轉作他用,便產生套利的機會,這也是造成人民幣進口結算數量較多的因素。不過,有關當局已就這方面以加強核實,防止貿易帳戶的人民幣被轉移套利。

離岸資金回流 業務始能蓬勃

跨境貿易業務若再上台階,將來還要待貿易結構等因素的逐步改善。推動離岸人民幣中心發展,須依靠其他動力,促進融資和財富管理的人民幣業務。然而,在人民幣並未完全兌換的情況下,如果在中國境外籌集的人民幣資金只能在境外利用,就難以誘發融資需求;同理,如果人民幣的投資不能進入國內,享受中國經濟高增長帶來的資產增值,財富管理業務也不易開展。故此,中國讓離岸市場的資金,經過特定的管道進入中國,離岸市場的業務才可能蓬勃起來。

中央政府為提高香港的人民幣融資功能,在2009年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從原來只容許內地金融機構來港發債,放寬至讓國外的各類機構發債,合和公路、麥當勞和亞洲開發銀行等紛紛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當年9月中國財政部也首次在香港發行了人民幣的主權債券。

在2010年8月,中國容許香港的人民幣清算行和海外的特定機構進入中國的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為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擴大出路,有助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2011年1月,中國批准內地企業用人民幣在海外投資,香港可以為他們融資,因而提高了對人民幣資金的需求。

資金池存款 促港融資業務

更關鍵的發展,是2011年8月17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訪港時宣布的一系列措施。李克強清楚地表明,要拓展香港與內地人民幣資金循環流通管道,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具體的政策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貿易結算方面,中國決定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範圍擴大到全國。其次是投資方面,措施包括︰(1)開展外資銀行以人民幣增資試點,(2)支援香港企業使用人民幣到境內直接投資,(3)允許以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方式(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起步金額為200億元。

第三個方面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中央將增加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境內金融機構主體,允許境內企業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擴大境內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規模。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國債也將作為一項長期的制度安排,並逐步擴大發行規模。國家財政部立即要在港發行200億元人民幣國債,比2010年增加120億元;其中有50億元是向個人發行的,這可以使更多的香港居民有機會參與投資。

經過這些政策推動,香港已形成離岸市場中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自實施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措施開始,由於大量企業開設人民幣戶口,人民幣在港存款由2009年6月的500多億,至2010年底突破3,000億,2011年8月又超越6,000億大關(見圖二)。銀行界透露,這麼高速的增長主要來自企業存款的大幅擴張。龐大的存款為人民幣融資和貸款業務提供了堅實基礎。

2011年共有87筆人民幣點心債券在港發行,總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香港銀行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由2011年初不到20億元人民幣,升至年底的308億元人民幣。隨著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業務的開展和RQFII的更多參與,企業以人民幣形式的融資將會快速增加。金融產品也陸續出爐,例如香港市場上已有17家保險公司銷售人民幣保單,截至2011年11月,賣出超過7萬張人民幣保單。

30多國銀行 選香港設帳戶

在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也是世界投資者投資人民幣的平台。金管局的資料顯示,香港人民幣清算銀行有184家參加,其中161家屬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以及中資銀行的海外分行,覆蓋6大洲30多個國家。這代表良好的發展勢頭,相當多海外銀行選擇香港,於香港的銀行開設人民幣代理帳戶,擴大其人民幣貿易結算、投資等業務功能。這些海外銀行存放在香港的人民幣餘額從200億元增加至1,600多億元,香港銀行借給海外銀行的人民幣由130億元上升至1,200億元。這些都反映了投資者對人民幣融資功能的期待和對人民幣產品進行投資的意願。

可以說,香港成功地利用了國家的政策,取得先行者的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建立初具規模的市場,有利日後爭奪全球的人民幣業務。在國家政策的大框架之下,市場可以推進多快,有賴業界能否把握時機,努力創新,推出合適的產品及服務。

(「香港金融中心在中國發展的角色」系列之三)

系列名:香港金融中心在中國發展的角色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