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管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7-1-22
星期
 

上一篇

兒童發展基金減跨代貧窮


 

香港青年協會最近就「香港青年對家庭經濟依賴」一題作出研究,透過電話及面談訪問逾五百名十八至三十四歲青年,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仍依賴家庭經濟。鑒於本港房租費用偏高以及子女傾向於結婚前與父母同住,這個結果並不是太出人意料。但令人吃驚的是,超過百分之二十二的受訪者從來沒有儲蓄過,七成多的受訪者沒有任何投資或理財經驗。

受訪者當中,百分之五十三的人表示他們有計劃再進修讀書,這是一個好現象,反映出本港青年希望通過持續進修提升自己。最近港大就本港跨代收入的流動性,進行了一個介乎一九九六年至二○○五年間的詳盡研究,亦發現教育是增強收入向上流動性和降低收入向下流動性的關鍵因素。

激勵機制鼓勵儲蓄

儲蓄或者適當的理財概念,對於青年的未來發展非常必要。我們永遠不能忽略的事實是,大量的未來發展規劃,不論是接受高等教育(學士或副學士)、參加職業培訓課程、購買公寓還是自己創業(成為企業家),都離不開錢。如果我們把儲蓄看作理財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要在下一代年輕的時候,便向他們灌輸這一點。孩子通常深受父母影響,上述的結果也許表明,即使這些青年的父母,都未必有足夠的理財觀念!

這項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中產家庭,如果研究結果真的反映了中產家庭的現狀,筆者可以想像的是,實際的整體情況(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情況)可能會更糟。我們怎樣才能讓下一代在年輕的時候就樹立起資產建設的理念?我們怎樣才能鼓勵下一代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學會儲蓄或適當理財?

一些海外的經濟體,比如英國、加拿大和台灣,已經設立了兒童發展基金。這些基金雖然運作各異,比如有些是私營機構參與,有些則對基金的未來使用做出限制,但其目的都是培養下一代及其家長(包括來自低收入家庭的人士)的儲蓄習慣和增進其理財知識,為兒童長大後投身社會提前做好準備。香港應該怎樣做?筆者希望,我們能夠提供足夠的激勵措施來鼓勵家長為孩子制定好的理財規劃。中產或中產以上家庭的孩子可以有來自父母的發展或教育基金,但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怎麼辦?我們應怎樣才能幫到他們?香港設立兒童發展基金是不是一個解決辦法?有人可能會說,低收入家庭連基本的生活開支都難以滿足,更別提用多餘的錢去儲蓄或者投資了。

筆者看來,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好的激勵機制,來鼓勵這些家庭為兒童儲蓄,台灣實行的配對機制不失為很好的參考:家庭為兒童儲蓄多少,基金的另一參與者私營機構,就會相應配對多少,當然,政府的參與將更有助於基金的啟動。與英國類似,政府可以在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參與(比如十一歲、十三歲或者十六歲),因為孩子在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需要。我們也可以考慮像美國那樣,對基金的使用加以限制,比如僅限用於進一步的教育或者三十歲以後才可用於其他用途。

基金切合本土需要

我們需要明確以下問題:香港是否需要設立兒童發展基金,通過其資產建設的方法,幫助到香港弱勢社群的兒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兒童發展基金,以使其更切合香港的本土需要?若該基金能幫助家庭對孩子的將來進行更好的規劃,這是否能夠鼓勵香港的家庭生育更多的孩子,從而提高本港的生育率呢?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