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二期, 第二冊, 文章三(二千零一年十二月)
蘇詠梅、鄭美紅
透過主動學習強化─教育學士課程學員的科學素養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總結

「試驗是科學教育的核心部份」(Reiss, 1998).「探究本身就是一項科學試驗,讓學生親自決定所採用的研究策略和方法、選用合適的儀器、釐定測量的方法及分析結果。」 (Millar & Lubben, 1996). 本研究提出了證據以証明透過主動學習科學有助加強科學素養能力。此外,及後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時,這些透過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能夠提高準教師科學素養能力的建議亦應得到適當的考慮。

基於教師教育課程的學員都不一定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所以在設計科學活動時著重考慮如何吸引學員對不同類型的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原因是不同類型的活動有助啟發個別學生的獨特潛能。本研究所採用的兩種科學活動指明了兩種學習科學的不同方法,這與Crossland (1998)在計劃實驗及研究科學時所提出的「學生參與」非常相近。

第一類「預測-觀察-推論」活動有助學員明白到以往的經驗如何影響到他們對新現象的理解,給予他們機會將想像中的情況跟實際的情況作一比較,令他們明白到原先的概念跟實際情況的出入。這些活動除了能夠令學員理解科學概念外,還可以令他們透過討論,讓他們參考其他組員的見解,以得出最佳的分析結論。第二類活動 - 科學探究有助學員將科學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喚起學員對科研的興趣。此外,亦可協助學員發展科學技巧及科學態度,使他們對相關的概念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除了協助發展不同技能的各種活動外,一些能夠將科學融入生活及能夠在既定情景下進行探究和測試的活動也同樣非常重要。Feasy (1998) 指出「面對未來,第一大挑戰是整個科學課程,尤其是要進行科學探究。這是一個與日常生活互相融入的過程。」所有研究項目都會列明有關的情況、難題以及背景,目的是要推動學員積極進行探究以解決有關問題。這些科學活動都會依照社會背景來設計,而且都是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這為科學探究提出了真正的意義,能夠令學員主動投入活動當中。可見本研究調查實提供了一些能夠幫助學員把科學跟生活拉近的方法建議。

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出一套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科學知識水平的教學方法。教師教育課程中為基礎年的學員設計的科學學習單元是要透過主動學習,從而幫助他們發展科學技巧,培養出正確的科學態度及取得有關的科學摡念,從而提高對科學的認知,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新挑戰。而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應盡力培育香港的下一代,使香港的新一代能夠像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的公民一樣擁有豐富的科學素養水平。

 


Copyright (C) 2001 HKIEd APFSLT. Volume 2, Issue 2, Article 3 (De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