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 概念 >> 課程哲學

比比和朋友 - 課程的哲學

1. 本課程幫助兒童學習,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情境

本課程的基礎理論( Doninger, etal. 1993 ; Lazarus & Folkman, 1984 ; Boekaerts, 1996 ; Sandler, Braver & Gensheimer, 2000 ),建基於兒童與各式各樣的其他人在不同的情境和場合中經常的接觸。這些人包括他們的家人、老師、朋友、鄰居等。他們與這些人的關係好壞,和他們如何處理困難及壓力,都會影響其自我形象,以及與別人相處時的感受。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又會影響他們面對生命中不同情況的應對能力,引發不同的情感。換句話說,兒童的精神健康,關鍵在於「應對」- 如何處理不同的情況,並且幫助和支持其他人。

本課程的焦點在於教導兒童應對技巧,同時鼓勵他們以助人為本。因此,比比和朋友 的中心理念:幫助別人、尊重別人、關注別人的感受(同理心)和與別人合作。

課程進行期間,兒童重複地學習多種應對的技巧,學習如何協助別人和向別人尋求幫助。他們從而掌握應對轉變和處理困難的方法。

 

2.  本課程提倡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的領域主要提倡兩種方法: 1 . 解決困難; 2 . 著重於發展面對逆境的潛能和能力。比比和朋友 採用第二種方法。著眼於發展兒童的應對能力,而不是處理困擾他們的問題和問題兒童。它的目的是增加所有兒童的應對策略,來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困難。

課程幫助兒童學習不同的方法,處理不同的困擾情境。兒童在早年獲得各種應對技巧,將會終生受用,即是他們能夠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時候,妥善地處理各種問題。再者,兒童若能順利處理日常的挫折和困難,將會鞏固個人的精神調節機制,活得更開心。

 

3.  本課程著重於兒童的情緒健康

很多社會人士都忽略兒童的情緒需要,而著重於其學業成就。但是,研究顯示兒童在學業上的表現,未必能反映兒童面對挫折的能力。相反,很多研究顯示,兒童的情緒健康對學習表現的影響深遠( Macrae, 1990 ; Fallin, etal, 2001 )。 兒童如何正面地面對社會急促轉變帶來的挑戰和挫折,如何自律,如何建立持久及健康的人際關係,如何活得開心和豐盛,都不是單由學業成績來決定的。兒童需要機會學習如何從情感的層面去面對各種境況。
 

4.  本課程建基於科學研究

研究顯示 (Sorensen, 1993 ; Forman, 1993 ) ,一個人如何認知壓力情境與作出哪種回應,會影響其情感發展。另有研究指出 (Joseph and Strain, 2003 ) ,倘若兒童參與合適的課程,他們的社交技巧能夠顯著地提昇,並且善於面對困境。比比和朋友 以這些研究作為基礎,提供精心設計的活動,幫助年齡五至七歲的兒童,發展社交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本課程適用於小學和幼稚園

學校〈僅次於家庭〉是一個影響兒童社交及情緒發展的重要環境。學校為兒童提供與成人和同輩一起學習社交技巧的機會。成人在學校擔任十分重要的模範角色,指導他們進行各種活動。在學校裡,兒童學習自己的社會角色,表達他們的意見和信念,又學習與老師和其他兒童相處之道。因此,幼稚園或小學都是教導本課程最合適的場所。
 

6.  本課程適用於不同的文化環境

比比和朋友 的設計適用於不同的國家和文化環境。為避免教材只合用於某一特別的文化環境,我們著重於全球兒童共有的特質。
 

7.  比比和朋友 有何獨特之處?

大部份有關情緒健康(或稱情緒智能)課程的對象是青少年和較年長的兒童。但基於他們已經發展及學習某種應對技能和社交行為,這些課程的成效有限。

再者,很多其他相關的課程 (Vaughn, Ridley & Bullock, 1984 ; Webster-Stratton & Hammond, 1997 ) ,目標在於防止兒童某一種特定的問題行為,例如控制侵略行為、防止濫用毒品和酒精等。

比比和朋友 有幾項獨特之處

學員十分年輕(五至七歲的兒童)。
重點是讓兒童學習面對日常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件時,試圖幫助他們發展應對能力,並在將來有效地運用於不同的情況。

應對策略的主要重點是發展兒童幫助和支持他人的能力。這有別於其他較著重個人能力,而不是集體參與的課程。比比和朋友 主張兒童運用社會資源,繼而回饋社會。

本課程並不單只著重於問題和困難,更強調培養兒童面對困境的能力,例如潛能、正面情緒及妥善地接受或給予支持。

本課程著重教師的訓練和準備工作,提供協助,使老師有效地教授此課程。
本課程的教材注重成本效益,為讓大多數兒童均能受惠,不受制於家庭及學校的經驗情況,因此,我們避免採用高科技的軟件。

 

Reference

Boekaerts, M. ( 1996 ). Coping with str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M. Zeidner & N.S. Endler (Eds.), Handbook of coping: Theory, research, application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Cloninger, C.R. Svrakic, D. & Przybeck, T.R. ( 1993 ). A Psychological Model of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0 ( 12 ), 975 - 990 .

Fallin, K., Wallinga, C. & Coleman, M. ( 2001 ).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Stress in the Classroom Setting. Childhood Education, 78 , 1 . pp 17 - 24 .

Forman, S.G. ( 1993 ). Coping Skills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Joseph, G.. E., & Strain, P. S. ( 2003 ). Comprehensive evidence-based social-emotional curricula for young children.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3 , 65 - 76 .

Lazarus, R.S. & Folkman, S. ( 1984 )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crae, S. ( 1990 ). Pupils’ perceptions of and reactions to stress in school.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Sorensen, E. S. ( 1993 ). Children Stress and Coping.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Vaughn, S. R., Ridley, C. A., & Bullock, D. D. ( 1984 ). Interperson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with aggressive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5 , 213 - 223 .

 

 


關於比比和朋友
| 網站指南 | 免責聲明 | 聯絡我們 | © 2006 香港比比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