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影響深遠。在世界各地,教育可改善生活,改造社會。至於教育成敗,則繫於教師。學校制度的成功關鍵是︰讓合適的人成為教師,並培育他們成為高效教師。本校培育學生成為能力卓越、身心健康、充滿關愛的專業人才,他們熱切追求學問,具社會承擔,並且關心世界。配合上述目標,我們提供廣博而多學科的知識基礎,並融合理論與實踐。為培育優秀的畢業生,本校的課程設計涵蓋以下四個學習範疇︰個人品格與道德責任;多元能力與專業卓越;智慧培育與思維發展;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每一位畢業生,均能推動變革,啟迪後進。 |
 |
 |
|
在持續資歷銜接的架構下,提供一系列課程—以學士及以上程度學位課程為主,專業進修課程為輔。 |
 |
|
在既有的主要課程框架上,拓展本校本科課程,包括: |
|
|
• 廣博的綜合學習框架,擴展國際視野,迎接香港的新挑戰; |
|
|
• 課程以學習為導向,並輔以綜合學習元素; |
|
|
• 在學分制基礎上,讓學生選擇不同學習路徑,以配合其專業抱負及終身學習的需要; |
|
|
• 整全的學習經驗,包括豐富的校園生活及多樣化的聯課學習活動,以擴闊學生的本土及海外視野; |
|
|
• 跨課程和學科的元素,以增加協同效應; |
|
|
• 進取的語文政策,通過一系列措施締造三語並重的校園,加強本科生兩文(中文及英文)和三語(廣東話、普通話與英語)的能力; |
|
|
• 讓學生參與課堂及課堂以外的教與學活動,以增加區域和國際學習經驗;及 |
|
|
• 在學校內外環境,提供更多實習及啟導機會。 |
 |
|
開辦多項與教育相關的本科課程,涵蓋人文學、社會科學,和創意藝術及文化等領域,從而為已奠定基礎的學科領域,鞏固學術實力。 |
 |
|
促進知識轉移與提升課程的應用價值,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支援教學,並加強研究中心、研究生院與學系之間的合作。 |
 |
|
透過特定委員會監察本校質素保證與提升機制,以配合學術與決策權責下放的發展方向。 |
 |
|
藉推廣創新課程設計、資訊科技及有助促進學習的嶄新教學與評估方法,加強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模式。 |
 |
|
提倡優質文化,建立自我完善、力求精進的學風。 |
 |
|
推行獎勵機制,對在提升教學與支援學生在本地或國際學習方面表現優異的員工,予以表揚。 |
 |
|
透過本土與跨文化環境的正規及非正規的教育體驗,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與整全學習經驗,並培養其領導能力。 |
 |
|
透過嶄新的課程設計與校園活動,培育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批判與創意思維能力。 |
 |
|
擴闊生源,促進跨文化與多元種族認知,推展與內地及海外交流,以拓展學生的國家及國際視野。 |
 |
|
提供豐富的協作互動學習環境,整合圖書館、科技與其他校園服務,形成「學習共享空間」,以鼓勵學生投入社羣作學術交流,提升藝術文化鑑賞力,支持可持續發展意識及關懷社區與人類福祉。 |
 |
|
透過各種聯科學習活動,包括含學分安排以及倡議領導服務,孕育自主學習的文化。 |
 |
|
加強教育碩士與博士課程,以配合本地與鄰近地區在職教師進修的需要。 |
 |
|
為與教育相關的廣泛學科,包括人文學、社會科學和創意藝術及文化,發展具有策略重要性的本科後深造課程,以培養多學科研究文化,從而豐富學習環境。 |
 |
|
與區內或海外具有策略重要性的知名大學聯辦本科後深造課程,以增加學生的國際學習經驗,以及回應國際對高級教育專業的殷切需求。 |
 |
|
就本校專長的主要研究領域,開辦達國際水平的研究生課程,以培育研究人才。 |
 |
|
讓公眾認識本校畢業生在教育專業所作出的貢獻與成就。 |
 |
|
邀請校友參與本校的教學工作、專業發展、學生啟導事務及其他拓展活動。 |
 |
|
支援校友的教育工作,並開放校園設施供其使用。 |
 |
|
培養持續專業發展的觀念及技能,使畢業生成為具研究能力的明日之師,提升教學人員在社會中的學術地位。 |
 |
|
參與為教師與學術人員以及以私人名義於非政府組織及政府組織服務的人士而設的專業培訓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