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If you continue to use this website, you consent to our use of cookies. Learn more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If you continue to use this website, you consent to our use of cookies. Learn more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 and Surveys
明報文章:準教師的裝備與多元出路

明報新聞網   2022年7月13日星期三

 

準教師的裝備與多元出路
【明報文章】移民潮導致教師流失,香港中學校長會調查顯示,受訪的百多間中學在過去一年,平均每校有最少7名教師離職,當中有不少更是中層管理人員;另一方面,移民潮亦導致中小學生人數下跌,加上適齡學童人口下降,令學界面臨一定挑戰。有志從事教育的年輕人,應如何解讀這些現象和教師的就業前景?筆者嘗試從當局的數字、教育大學就業調查和畢業生的分享整理一些看法。


教師離職潮 學校急填補
教大學生事務處每年10至12月都會開展調查,了解本校畢業生就業情况。去年的調查剛剛完成,回應率有九成多。在受訪的600多名全日制教育榮譽學士課程(BEd)及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PGDE)畢業生中,有96.5%的BEd學生在畢業3個月內成功獲聘或繼續進修,平均起薪點為31,383元;修讀PGDE的畢業生中,亦有97.3%獲聘或繼續進修,平均起薪點為32,633元。

 

過去10年,本校主修教育的畢業生就業率一直超過九成。原因之一,是教師教育的學額乃根據學界人力需求而估算。近期出現的移民潮,的確會對教育界人才流動造成影響。但根據過往經驗,中小學每年分別有約1400及1200名教師因為退休或自然流失而出現空缺;加上移民潮及其他社會因素影響,這兩年中小學教師流失率更由過去的4%至5%,飈升至上學年的8%及7.3%(註1)。教師出現離職潮,令學校在招聘方面更積極進取。根據本校的就業調查,有超過七成主修教育的受訪者在畢業前已覓得教席,數字較2019年的三成及2020年的五成為高。

 

新科技吃香 迎網課趨勢
此外,學界對準教師的要求亦較過往不同。近年教育界十分強調教育創新,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和人工智能等教育科技大行其道;加上疫情持續,學界對網上教學的需求更見殷切。教師除須具備紮實的知識基礎、教學專業和技巧外,亦須掌握資訊科技的應用。事實上,教大近年亦銳意提升教師資訊科技能力,除引入「資訊科技教育技能測試」的畢業要求(註2),亦與科技巨企簽訂協議,在教育課程加入人工智能元素,提升準教師的數碼及科技素養。


面對複雜多變的世代,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於傳授知識,而是要同時兼顧校政、管理、籌辦活動,以至與家長和傳媒溝通等。有見及此,教大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學習體驗,在課程加入有關處理學習差異、輔導、正向心理等知識,並延長到校實習時間,冀助學生累積實踐經驗。

 

大灣區教育 發展新趨勢
隨着有愈來愈多港人子弟學校在大灣區落成,本校就業調查亦發現,開始有教大生選擇在大灣區開展教育事業。有在大灣區執教的畢業生向筆者表示,當地學校校園配套完善,教學團隊亦普遍年輕,讓他們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加上薪酬與香港教師相若,所以他們很快便適應過來。以每校約有60名教師空缺估算,未來大灣區港人子弟學校對本地教師的需求,實在不可小覷。

 

展望未來,基於粵港兩地加強融合,港人子弟學校將成為大灣區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畢業生若能早着先機,成為這些學校的第一梯隊教學人員,相信必定能夠在事業發展上穩佔優勢。

 

教育與創科 出路多元化
除了到大灣區發展,筆者亦留意到有愈來愈多主修教育的學生對教育創新發展感興趣。近年政府不遺餘力推動創科發展,過去兩年便有80多名主修數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科學、常識教育的教大生,在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下到創科公司實習,當中更有學生在畢業後投身教育科技行業。類似計劃固然可為畢業生提供多元出路,對新入職教師而言,他們亦可運用科技知識在教學上,啟發學生創意。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對本港教師未來就業前景感到樂觀。儘管短期內教育界會面對人才流動帶來的挑戰,惟教師始終是一份育人的工作,講求深耕細作。筆者認為,年輕人如果對教育有抱負、有理想,不妨努力裝備自己,只要認清目標、保持熱誠,定可發揮所長。

 

註1:資料來自教育局統計數據
註2:適用於所有教大學士學位課程、學位教師教育深造文憑課程,及全日制高級文憑課程的學生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事務處長
甄玉媚


來源:明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