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
何文胜博士
项目组员数据:
何文胜博士(中国语言学系)校本语文课程规划与教材建设组组长
谢雪梅博士(中国语言学系)普通话教中文组组长
余婉儿博士、梁佩云博士、黄仁娜小姐(中国语言学系)普通话教中文组组员
张寿洪博士(中国语言学系)语文评估组长
运作时期:
7-2012至6-2013
资助来源:
KTFund
项目的主旨:
为配合香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本系在2002年成立“小学中国语文教育伙伴协作计划”小组,组员透过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小学语文教师掌握有关理论知识,进行校本语文课程规划、教材建设,普通话教中文及评估的协作工作。
计划既能拓展我系同事的学术发展,又能配合学院未来的发展路向与落实语常会在“提升香港语文水平行动方案”所提的建议。在活动过程中,同时提升各参与者的专业水平。

项目的目的:
1.深化语文教育改革;2.落实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优化校本语文课程;3.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应用,由理论带动实践,以支持小学教师;4.成果转化为BEd(P)、BEd(CL)及PDP等课程的单元教材;5.建立我系与本港小学的伙伴关系,为本系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及学校体验的学额;6.建立本院及本系在香港语文教育的地位。
项目的内容:
协作计划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建议的范畴分为1.课程规划与教材建设;2.普通话教中文及3.教学评估三个小组。系内同事可按兴趣入组,并利用各组开发的理论知识进行协作的工作。
协作的主要内容:1.「课程规划与教材建设」组:利用编选体系架构的理论,协助老师规划语文校本课程。老师掌握理论后,就能因应学生的情况,开发校本教材。2.「普通话教中文」是课改的新趋势,本组老师与有关小学协作,推动以普通话教中文,并进行相关的研究。3.「评估」针对课程指引的要求,协助参加协作的学校开发多元的语文评估方法,并利用评估数据来改善教学的质素。
过去是推广及落实课改理念,现在是深化课改的工作,因此更强调由理论带动实践,让老师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知识转移为教师专能力过程 :
凡有意参加协作的学校,需要在每年12月的分享会填交一份协作计划书。本组根据系内资源,甄选申请学校的数目和课题。
1月举办简介会:邀请参加学校老师及一些观察学校的老师出席,以了解活动流程及学习各组协作的理论知识。
2至3月接受理论知识训练:经审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到教院与组长商议协作计划,并因应参与组别,接受最少三小时的理论知识训练。
4至11月的协作工作:最少三次到校协作;其余双方透过电邮进行协作工作,次数不限。
12月举办分享会:邀请表现优秀的教师与全港小学教师分享。
一般在完成课程规划后再分别参加教材建设、教学实践与评估的协作工作。每次都邀请本科及硕士生参与协作。

项目的影响 :
- 项目在本系经营十多年,成为本系的品牌;
- 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
-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能;
- 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 落实课改的理念及深化课改的工作;
- 接受理论知识培训后,老师有专业能力因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发校本语文课程和教材;
- 参与学校这个年度累积有二三十所,表现卓越的约有十所。
项目的成效 :
- 参与项目的优秀学校老师获邀与全港小学老师分享;
- 五所参与的小学老师编写实验校本语文教科书,交由出版社出版;
- 参与项目的一所学校老师利用协作成果,申请并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教学嘉许状;
- 参与项目的三所学校老师利用协作活动的成果,申请并获全国第一届名师评比的管理、研究及教学等多个奖项;
- 申请教联会语文课程奬;
- 参与协作学校都能为本校学生提供比一般学校较多的配属及实习学位。

未来发展路向:
- 透过实证方法,验证协作的成效;
- 利用有关数据撰写学术论文;
- 把有关资料整理为《校本语文课程规划与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材,再出版;
- 透过协作计划,配合有关课程加强培养本校学生开发校本语文课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