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
 

成果與出版

 

1.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簡介

  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文藝界已有編纂《香港文學大系》的構思,但一直未能落實。2009年,本中心總監陳國球教授與執行理事陳智德博士聯絡同道,組織編輯委員會,展開《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編纂計劃,歷時五載,完成香港首套「文學大系」,由香港商務印書館於2014-2016年出版。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十二卷由十一位本地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被時間洪流淹沒的早期香港文學作品。各主編撰寫〈導言〉,說明選輯理念和原則,為讀者指引閱讀方向,為研究者提供珍貴史料。本系列繼承《中國新文學大系》傳統,以體裁分卷,為突顯香港文學特色,專設舊體文學、通俗文學及兒童文學三卷,展現多元而又多面向的香港文學歷史風貌,意義關乎本土,亦超乎本土。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新詩卷》
陳智德主編
 
本卷選錄1949年以前在香港發表的新詩,根據目前所見的文獻資料,本卷實際選錄1925年至1949年的作品,橫跨戰前時期、抗戰時期與戰後初期的不同階段,編選原則是兼容不同時期的各種流派和風格,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並重。本卷所選錄的鷗外鷗〈和平的礎石〉、李育中〈維多利亞市北角〉、陳殘雲〈海濱散曲〉、劉火子〈都市的午景〉、袁水拍〈梯形的石屎山街〉、何浧江〈都市的夜〉、黃雨〈蕭頓球場的黃昏〉、沙鷗〈菜場〉等詩作,記錄已消逝的三、四○年代香港都市風景,更表達理念、批評和想像,為後世留下歷史見證。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散文卷一》
樊善標主編
 
本卷選錄1920年代中期至1941年香港淪陷之前的散文作品,主要採自香港出版的報紙副刊和期刊,少數選自單行本。作者包括在本地成長的謝晨光、侶倫等,以及南來或暫住或長居的茅盾、葉靈鳳等。前者固然是無可爭議的「香港作家」,後者也對香港文化環境、文學氣氛有所貢獻。就「香港文學」而言,兩者都不容忽視。本卷廣納美文、小品、雜文、特寫、通訊等類型,兼容本地及非本地話題,力求展現早期香港散文的各種面貌,配合導言所述,期望讀者對此一時段香港散文的演變過程和生產機制有所了解。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散文卷二》
危令敦主編
 
本卷選錄1942至1949年間,在日據與戰後兩個歷史時期裡,香港報刊所刊載的散文以及個人文集裡的篇章。本地作家的佳構與南來名家的作品兼收,說理、敘事、記人、抒情、表意、狀物、寫景各種體例均備。讀者閱讀此書,可以瞭解本土早期散文風貌,觀察四○年代本地報刊的文學生態,進而思考當年香港作為中國境外文化中心的獨特歷史地位。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舊體文學卷》
程中山主編
 
從開埠到民國百多年間,香港舊體文學名家輩出,佳作紛呈。王韜、潘飛聲、陳步墀等報人商人,領導晚清風雅;新界文人、革命黨人大筆淋漓,慷慨悲歌。民初陳伯陶、賴際熙等清遺民雅集宋王臺,蔡哲夫、鄧爾雅、楊鐵夫、劉伯端等結社唱和。抗戰期間,葉恭綽、楊雲史、李仙銀、陳孝威等以文學救國。日治時期,馮漸逵、黃偉伯等以詩存史。1949年神州易幟,陳湛銓、吳天任等大批文人湧入香港,詩情悲壯。百年間,香港詩社林立,有潛社、北山詩社、正聲吟社、千春社、碩果社等,扢風揚雅,承傳國粹,風氣極盛。
本卷選錄1843至1949年間香港舊體文學作品,以詩詞為主,略及古文。各體俱列,唐宋風格,中西思想,兼採並重;題材豐富,寫江山風月,記雅集唱和,述人生際遇,反映香港時局、家國災禍,如鼠疫、馬棚大火、省港大罷工、烽火國難等,時代色彩鮮明。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通俗文學卷》
黃仲鳴主編
 
通俗文學素被視為邊緣文學。本卷的編纂力圖糾正這一偏見,特在沙中淘金,時限追溯至晚清,直至1949年。本卷的文類包括言情、技擊、偵探、社會、借殻、天空等小說;另如賦予新義的筆記、粵謳、龍舟、班本等作品,都有收入。文體包括文言、白話、粵方言、三及第等,語言繽紛多姿。本卷按年序編選,可探索出香港通俗文學的承傳和流變的關係;所選作品除具藝術性外,更蘊含社會學、民俗學、經濟學、語言學、讀者接受論等方面的豐富資料,內容堪稱獨特,極見每一個時期香港作家的書寫風釆。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兒童文學卷》
霍玉英主編
 
本卷選錄三○年代中期至四○年代末在香港出版的兒童作品,原始文本大多來自香港第一本綜合性的兒童雜誌《新兒童》,以及報刊兒童版面和少量單行本。
本卷作家主要為南來文人,像許地山、黃慶雲、呂志澄、鷗外鷗、胡明樹、許穉人等。作品類型圖文兼備,涵蓋理論、詩歌、童話、故事、戲劇、寓言及漫畫,能展示香港早期兒童文學發展的面貌,而作品中所表現的兒童與童年,正反映在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成人對兒童、童年及兒童文學的理解。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小說卷一》
謝曉虹主編

本卷發掘香港19191941年間印行於雜誌、報章副刊及單行本之小說。二十年代香港文學新舊交替,現代小說雖仍處於摸索階段,卻開發出奇異多元的創作實績。其中可見私小說式的文人感懷、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寫、社會不同階層生活之刻劃;不少作者更通過現代小說此一有待定義之媒介,或深入人際關係、情感愛欲的幽微處,或重塑社會道德價值、性別身份,大膽新穎之想像,未必不及後來者。為存香港文學草創時期之豐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於成名作家侶倫、李育中、舒巷城等,亦不乏被時代遺忘之無名作者。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小說卷二》
黃念欣主編

本卷收錄1942至1949年間於香港報刊連載及成書出版的小說作品,當中包括侶倫、黃谷柳、司馬文森、陳殘雲、戴望舒、茅盾等十三位作家共十八篇作品。此一時期的香港文學經歷戰亂時期的動盪、淪陷時期的禁制、國共內戰的意識形態之爭與新時代之預期,除了既有的政治大環境寫實或縮影之意義,亦見文學在時代夾縫下反映民情生計的痕跡。入選作品除了具備一定藝術水準以外,亦大致反映了當時報刊上南北文人流動交匯的狀況,因此作者身份並不囿於土生土長或長期留港的「香港作家」,亦見斷續往返或短期過境作家的貢獻;內容上不限於發生於香港一隅的人生百態,亦見南來文人透過小說對內地甚至南洋地區一帶的記錄、懷緬與想像。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戲劇卷
盧偉力主編

本卷是對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戲劇的搜集與檢視。讀者從中可看到香港戲劇從文化上未形成意識,觀賞上未形成社會參與,到與時代互動的歷程,值得一提的是本卷可看到早期香港戲劇中的華南想像。何礎、何厭兩兄弟的獨幕劇《沒有領牌的》與三幕劇《某鄉的變化》,是這時期華南地區的代表作。
早期香港戲劇與中國現代史關係密切,南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亦可納入香港戲劇中。本書收錄或節選的四個長劇:李健吾《黄花》,田漢、洪深、夏衍《風雨歸舟》(《再會吧,香港》),許幸之《最後的聖誕夜》,麥大非《香港暴風雨》,作者都根據生活體驗書寫,反映了香港當時的政治背景及某些社會面,亦是現在能找到的當時關於香港的戲劇創作。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評論卷一
陳國球主編

不少人假設早期香港文學評論材料不多,向來被論者忽略,本卷試為一九四一年以前在香港出現種種龐雜的原始文獻去蕪存菁,展示繁富的戰前香港文學評論作品,梳理香港文學發展過程。上世紀二、三○年代,香港評論家已引進達達主義、女性主義、無政府主義、表現主義;三○年代已注意西方當代文學大師喬也斯、皮藍德婁、勞倫斯、薛維爾兄妹;四○年代關注戰爭期間世界各國文壇概況;新舊文學、本土作家作品、中國現代文學,早已進入香港批評家視野。
讀者從本卷作品中,可以體會香港文學在時間軌道上曾造就哪些可能,也可以看到香港這個文化空間,能夠培育出政治和文藝思想都非常前衛勇進的文化人,更能夠搭建讓不同文化思潮交匯碰撞的平台,展現了香港文化的生命力與前瞻性。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評論卷二
林曼叔主編

香港文學在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九共八個年頭,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淪陷時期(又稱日佔時期、日治時期,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年)和戰後時期(也即國共內戰時期,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在日治時期,香港文壇隨着香港的淪陷而沉沒,戰後時期卻成為中國左翼文藝的陣地。
本卷所收集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獻,分為五個部分:一,左翼文藝運動的開展及文藝統一戰線建立;二,對「反動文藝」的鬥爭;三,文藝大眾化與方言文學的討論;四,關於新詩創作的討論;五,文學批評原則與主要作品評論。論者均為著名理論家,有郭沫若、茅盾、邵荃麟、鍾敬文、馮乃超、周鋼鳴、夏衍、林默涵、聶紺弩、林林、秦牧等,展現四○年代香港文學界的歷史風貌。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文學史料卷
陳智德主編

本卷選錄香港文學史料文獻一百七十三種,分為「刊物史料」、「題記與序跋」、「書信與日記」、「作家史料」、「記錄與報道」五輯,以書刊、人物、事件三大項為主體,具體時期由一八六二年起至一九四九年底止,包括《中外小說林》、《新小說叢》、《小說星期刊》、《伴侶》、《島上》等刊物史料,以及〈三十年前香江知見錄〉、〈香港的戲劇〉、〈周恩來關於香港文藝運動情況向中央宣傳部和文委的報告〉等重要文獻,為《香港文學大系》的讀者提供早期香港文學背景資料,亦為日後研究香港文學史的學者提供必須的參考。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導言集
作者:陳國球、陳智德等

《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十二卷以體裁分類,由十一位本地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發掘被時間洪流淹沒的早期香港文學作品。各卷主編除了搜羅編選整理該體裁之文本成冊以外,並就觀察所得,撰寫本卷〈導言〉,說明選輯理念和原則,亦為讀者指引閱讀方向,為研究者提供珍貴史料。
《導言集》特彙集各卷〈導言〉,編為一冊。讀者由此可以縱覽一九四九年以前香港文學在不同領域中的演化痕跡,又可以從各卷主編申述編輯宗旨與取捨之由,參酌香港文學史書寫種種可能與不能。

 

 

《重遇文學香港

主編:陳國球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的對話延伸,集錄十二位編者的編後感言,以及二十三位海外及本地文學界朋友對《大系》的讀後感。「文學香港」的存在,正有賴多方的參照,不斷的對話。時日推移,或許山河有異,總是風景不殊。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編輯委員會

總主編  陳國球

副總主編 陳智德

編輯委員 危令敦 陳國球 陳智德 黃子平 黃仲鳴 樊善標(按姓氏筆畫序)

 

各卷主編

1新詩卷   陳智德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2散文卷一  樊善標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3散文卷二  危令敦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4小說卷一  謝曉虹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

5小說卷二  黃念欣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6戲劇卷   盧偉力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

7評論卷一  陳國球 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8評論卷二  林曼叔 《文學評論》總編輯

9舊體文學卷 程中山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

10通俗文學卷 黃仲鳴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11兒童文學卷 霍玉英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12文學史料卷 陳智德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13導言集   陳國球、陳智德等

 

顧問

王德威 李歐梵 許子東 陳平原 黃子平(按姓氏筆畫序)

 

 


 

 

2. 《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

 

都市蜃樓封面.jp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合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年。

 

 

 

 

 陳平原

 

第一輯  歷史的追跡

 

陳國球  收編香港:中國文學史裏的香港文學

黃繼持  香港小說的蹤跡——五六十年代

王晉光  王韜、港督與日妓——一篇故事及其背景

鄺可怡  戰火下的「詩情世界」——論戴望舒香港時期的法文小說翻譯 (1938-1949)

陳智德  左翼的任務和鬥爭——戰後香港左翼詩歌

黃念欣  典律的生成——近四十年香港小說選之編選法則與身份建構

 

第二輯  刊物與作品

 

徐 霞  論《幻洲》中的香港來書—— V城 1927

張詠梅  香港淪陷時期文藝副刊研究——試論《華僑日報.文藝週刊》

霍玉英  他們的夢想:《華僑日報.兒童週刊》中的兒童形象

程中山  論潘飛聲《香海集》

郭偉廷  蘇文擢先生回穗詩、還鄉詩研究

樊善標  當胡蘭成遇(不)上十三妹

 

第三輯  都市與文學

 

區仲桃  都市漫遊:試論香港現代主義詩潮的終結

白雲開  都市文學的市場及媒體元素——以李碧華及穆時英小說為例

鄒芷茵  論香港文學下的「老灣仔」

何杏楓  銀燈下,向張愛玲借來的「香港傳奇」——論許鞍華《傾城之戀》的電影改編

梁敏兒  劉以鬯的《酒徒》與現代主義

余婉兒  白蛇故事的轉化:劉以鬯與李碧華筆下的經典重讀

王良和  淒美而不可解——試解鍾偉民的〈蝴蝶結〉

危令敦  客途秋恨憑誰說?——論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的香港歷史、記憶與身份書寫

譚志明  自我愛慾與樂園回歸:論董啟章〈安卓珍尼〉

 

編後記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