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港事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5-12-16
星期
 

上一篇

12年免費教育 增3年職訓


 

筆者深知,本港教育體系現狀,很大程度源於過去殖民地政府對教育漠不關心,僅實行9年義務教育。現在,我們是不是應重新認真思考,考慮實行12年義務教育並對輟學者提供3年職業教育?

 

吸引投資 賴高水平教育

 

2004年,香港人均GDP超過24000美元,今年有望錄得百分之七的增長率。可以說,本港經濟甚至好過很多OECD國家。特首(包括前特首)講過,香港應向知識主導型經濟轉變。但是,與其他一些國家的教育體制相比,本港教育並未與經濟同步擴張。香港實行9年義務教育,而我們的鄰居澳門,則計劃提供長達15年的義務教育。本港的勞動力質素也不盡人意,三分之一的勞工僅接受過中三甚至更低的教育。年輕一代的失業現象尤其嚴重,目前,本港的整體失業率是百分之五點三,但1519歲人士的失業率則高達約百分之二十,最高時甚至到過三分之一。

 

勞工錯配 勿留市場解決

 

教育與經濟發展有無關係?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資本流動,我們看到,企業往往傾向於選擇低成本的地區進行投資,從而為該地區創造岀更多的就業機會。香港素來不是,將來也幾乎不可能是低成本的地區。那麼,我們對外來投資有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高附加值的服務需以高水準的教育為支撐。問題是,在目前相對落後的教育水準下,香港能否依然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前景非常不容樂觀。

 

筆者深知,本港教育體系現狀,很大程度源於,過去殖民地政府對教育漠不關心,僅實行9年義務教育。現在,我們是不是應重新認真思考,考慮實行12年義務教育並對輟學者提供3年職業教育?

 

或許某些人會認為,教育並不一定意味著創新。香港甚至世界上很多富人,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在這點上,筆者同意,傳統教育,尤其是政府主導的教育體系,並不利於培養創新精神。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摒棄教育,一些中等教育對本港新一代的發展仍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他們決定在中學畢業後就工,中等教育也仍然是後續教育的入場券。

 

但是,也許有人會說,是孩子自己不想讀書,或者不願意去傳統的學校讀書。當然,如果我們問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你願不願意去讀書,他也許會說不願意,因為他可能不用讀書就找到一份工作(當然是糟糕的工作),賺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絕不能夠以此為理由,把勞工市場的錯配問題留給市場自行解決。

 

為輟學者 提供職業培訓

 

這些學歷低下的孩子,只能從事日復一日的低技能工作。20年後,他們將成為未來的結構性失業的主體,最終陷入貧困的泥沼。筆者認為,減少貧困的關鍵是創造更多工作崗位,教育(包括傳統教育和非傳統教育),將是解決勞工市場結構性失業的關鍵。建議政府為輟學者進行三年的職業培訓,讓他們有機會提高普通話水準、社交能力、英文水準和專業技能,幫助他們進入勞工市場。

 

有人可能會以為,筆者作為教授,在此提倡發展教育,其實是希望政府撥予更多的教育經費。事實上,僅僅撥發更多經費而不對收支進行監管,於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並無用處。這一點從無休止的學校裝修中就可見一斑。每每預算期結束之際,校園裝修處處可見,大院系大裝修,小院系小裝修。如此浪費資源,真的讓人感到悲哀。如何提升本港的勞工質素及提高教育體系的資源利用效率,值得本港政府認真思考,因為這對於本港經濟持續發展將至關重要。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