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論壇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5-2-28
星期
 

上一篇

自力更生才是脫貧良方


 

筆者是扶貧委員會成員之一,本文旨在表達個人對扶貧的看法,而非對扶貧委員會工作內容的討論。

「扶貧」正為愈來愈多的港人所關注,制定貧窮線的呼聲也愈來愈高。雖然香港沒有訂定官方貧窮線,但是實際上所有有需要人士都可以通過相關申請途徑獲得政府提供的廣泛社會福利服務,包括綜援、醫護、教育、就業等。衛生福利及食物局為低收入家庭、兒童、長者、低收入婦女、殘疾人士、單親家長等提供一系列不同的支援服務。其範圍涉及之廣,條款覆蓋之全,我們相信香港,至少在政策上,有一個牢固的社會安全網。

再看一下財政開支,我們發現在二○○四╱○五財政年度,政府在福利上的開支為三百三十七億元,較一九九四╱九五財政年度的一百零五億元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二十一;綜援開支更是由一九九四╱九五年度的三十四億二千七百萬元上升至二○○三╱○四年度的一百七十三億零六百萬元,以每年接近百分之二十的幅度遞增。然而為何在不斷增加的扶貧力度之下,我們還見到有偷鳳梨包的事件發生呢?一方面或許是有需要人士對社會保障系統的還不了解,不知道存在此類援助;另一方面可能是出現資源重疊。因此,各部門應該考慮如何互相協調,善用資源,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讓最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援助。

貧困指標難以量化

至於制定貧困線,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某一數字來決定家庭或個人是否處於貧困中。筆者認為香港不存在「難以維持生計」的絕對貧窮,用貧困線來衡量絕對貧窮是沒有意義的。至於相對貧窮和貧富差異則是由來已久,相信在多數國家都不能避免。除非在共產主義的最高階段,否則貧富差異就不可能徹底消除。人的欲望無盡,加上有些貧困指標難以量化(比如資訊科技貧困),因此簡單的一個數位也很難量度一個地區相對貧困的情況。此外,有些低收入家庭雖然收入微薄,但是他們拒領綜援,家長拚命工作,子女努力求學,有希望地生活著,我們忍心並且有必要在他們的頭上扣上「貧困」的帽子嗎?

筆者認為盲目「派錢」不是「扶貧」。增加綜援雖然能短期內讓一些貧困者進一步改善生活,並使政客暫時偃旗息鼓,但是這種措施在財政上的可持續性又有多少?眾所周知,社會福利易加難減,將來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又該如何是好?加上本港現在人口老化嚴重,當將來工作人口愈來愈少,愈來愈沉重的福利負擔將由誰來承當。

濫加綜援不負責任

其次,簡單地增加綜援並不能幫助人們脫貧,更可能造成人們對社會福利的依賴性,降低外出工作的動力,某種程度上這甚至是在製造貧困!如果個個由二十幾歲開始拿綜援拿到終老,政府可以幫到幾時,幫得幾多?因此在制定福利政策時一定要考慮現在和將來的實際情況,濫加綜援是對下一屆政府、甚至對下一代不負責任的做法!此外,中產階級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群。經濟差的時候,他們所受打擊最大;經濟轉好,他們福利沾不到邊,稅收卻不少交。如何平衡中產利益,防止社會分化也是在準備「派錢」時極需留意的問題。

對於「扶貧」,有沒有什麼衡量指標呢?社會不同階層間的流通性不失為一個標準。城大九九至○三年的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的城大學生為公屋或居屋居民。可見,只要自強不息,就算出身貧寒,也能接受高等教育,改變自己的命運。

扶貧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關鍵是幫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掌握相應技巧,自力更生,擺脫困境。畢竟,命運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