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Dr FUNG, Shu Fun

Associate Professor

外現形殘,內圓法相——香港特殊學校的佛化生命教育 (Buddhist Life Education in Special Needs Schools in Hong Kong )
研究本港特殊學校的佛化生命教育的現況,希望在已有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可以反映本港佛化生命教育的全貌。
Project Start Year : 2018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Children's Buddha - Life Education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 and Nursery School 童子底佛性──香港幼稚園及幼兒園的佛化生命教育
Project Start Year : 2017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The Discussion on Paradigm of Given Up the Throne: The Grand Scribe's Records, Hereditary House 1
Project Start Year : 2017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The Life Biographies of Life Coaches —Case Studies on Two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dvocate Life Teaching through Buddhism in Hong Kong
本研究將會針對個案研究案主的以下取向,建構研究課題 1.「生命導師」的生命核心價值; 2.「生命導師」生命歷程的形構; 3.「生命導師」對生命影響的個案; 4.「生命導師」的生命坎陷與自省; 5.「生命導師」自述與踐行間的同異; 6.「生命導師」特徵的同質性與多元性。 「生命導師」以生命引導生命,而其理念必須落實到現實行為中,使它們成為生命史(傳記)研究的最佳對象,誠如中國傳記文學的鼻祖司馬遷,在《史記》引用「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也在教育上能提供最佳的楷模(role model)作用。在本個案研究中,我們邀請了本港佛教辦學團體甲的小學中,主持生命教育的主要兩位持份老師。對他們進行深入的專訪,看看他們是因何及如何地擔任「生命導師」的角色,並會邀請他們為訪談的內容,提供一系列的經驗證據,例如:計劃書、課程大綱、學生心聲、教師的話和總結簡報等相關素材。研究團隊亦已在2015年11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了一篇相關而較宏觀的論文──〈香港小學佛化生命教育初探〉。 研究團隊採用教育學常見的「傳記研究」(biographic research)方法。依德國社會學家T. Schuetze指出:「教育學從其研究對象而論,本就具傳記性,而教育的本質即與個體生命生成相關連」。雖然,是次訪談的內容,並非教師的教育傳記,但由於主持與參與計劃的老師,都有著巨大的教育熱誠,同時佛教辦學團體甲的「生命教育計劃」開始已歷六年,這也是相關教師在教育生涯中,一段既不短暫而且有巨大意義的教學和生命歷程,當已符合「傳記研究」的主體要求。 至於具體的研究操作,則採用由德國學者F. Schuetze及其弟子W. Kallmeyer發展出來的「敘述訪談」(Narratives Interview)技巧。依Schuetze 的定義:「敘述訪談是一種社會科學採集資料的方法,它讓報導人在研究命題範疇內,將個人的事件發展及相關的經歷濃縮、細節化的即興敘述。」訪談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其一、不作干擾的主敘述(Haupterzaelung);其二、補充性的回問(Nachfrage);及訪談者主導的平衡整理(Bilanzierungsphase)。 訪談內容將全程錄音,然後經「逐字逐句」謄寫作為研究的主要文本。對於文本的處理與分析,則採用R. Kokemohr於1989 年開發的「參照推論分析法」。它採用五個分析操作步驟:一、文本敘述基本視框規範分析;二、段落內容的結構描述(Struktuelle Beschreibung);三、整體形塑(bioggraphischhe Gesamtformung);四、知識分析(Wissensanalyse);五、個案間對照比較(konstrastive Vergleich)。針對敘述者呈現的意義結構,Kokemohr提出可以藉由不作辨析的「遍在式參照推論(Ubiquitous Inference)及不相容的對照式「獨一式參照推論」(Singular Inference),把比較完整的意義脈胳圖像,重構地呈現於讀者之前。同時,是次研究的方式,將基於前述的教育學常見研究方法,並參考相關負責老師可以提供的其他物質佐證(見前文),因此,研究文本的可信度,當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Project Start Year : 2016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Evolution of the Confucian Abdication Doctrine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Western Han – From The Way of Tang and Yu to the Shiji 戰國至西漢儒家「禪讓說」的衍變──從《唐虞之道》到《史記》
中國禪讓制度的存在問題,學界有長遠爭議的傳統。對禪讓說的質疑,可追溯至《韓非子.說疑》:「舜偪堯,禹偪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約略近時的《竹書紀年》亦謂:「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以迄清人崔述等。直至二十世紀末,郭店楚墓竹簡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發現和整理。依專家考證郭店楚簡抄寫成書的時間在西元前300 年以前,時約戰國中期偏晚;至於上博楚竹書,成書約當西元前373-243 年,時序與郭店楚簡相近。此兩批竹簡中,包含了一系列戰國時代儒家與道家的佚書,而禪讓問題亦是部分篇章中的主要論旨。因而,在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古史中的禪讓問題,再次受到學界的關注。由於這些佚書的內涵,將於下文探討,故暫不作贅述。至於探究的重點,已不再是禪讓制度存在與否的考證,而更多是關注儒家內部對禪讓理念的異同問題。 學界對司馬遷如何繼承先秦思想方面,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依《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有關《史記》與先秦思想淵源的研究共84 項。其中及學派最廣者當推林聰舜〈《史記》思想與先秦儒、道、法家的關係〉一文,然最深入探討者,則莫過於陳桐生的相關系列研究:《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及《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等。然而,前賢研究的方法,均集中把《史記》中有論及的一些思想觀點,與先秦思想想近者加以繫起來,即認定司馬遷的思想淵源,來自儒家六經、道家黃老思想,或其他思想淵源,由是亦引起學想界的爭訟不休,難以定其是非的局面。本計劃在2014 年10 月,在「第二屆中國經典文獻的詮釋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已發表了〈先秦儒家的禪讓觀〉一文。基本上已總結先秦儒家各子學派,對禪讓觀點的異同。約略言之,先秦儒家禪讓說,是建基於三項自重而輕的要件:要件一:政權更遞應由百姓認許; 要件二:政權應以和平方式轉移; 要件三:君主的選擇條件要以賢能為優先(可進一步先行「試可」)。 在先秦各家學派中,對禪讓的理念,完全符合以上要件的,僅有儒家各子學派,包括:《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的作者,以及孟子和荀子。由前述要件組成的儒家禪讓說,原則上能完全區別儒家與非儒家學派,在禪讓觀點上的別異。不過,在戰國儒家各子系統的禪讓觀點中,尚有數項未能完全化解分歧的問題存在。本計劃即基於前出土的文本,結合現存先秦兩漢儒家文獻,如《孟子》、《荀子》和《史記》等,試圖勾稽先秦兩漢儒家「禪讓說」的衍變對《史記》的影響。(將依上年 度評審意見,加強竹簡及《史記》部分的處理)。
Project Start Year : 2015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以學為本」的教學策略在中文科口語課堂的應用
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已於《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提出 : 「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程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學習過程正趨向於代替教學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馮瑞娟,2005)上述教學原則涉及教師角色的轉變:即由「導師」(Instructor)轉變為「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面對這種角色轉變,不少學者均認為,教師應揚棄過往的「以教為本」,改用「以學為本」方針進行教學。有見及此,本計劃擬透過共同備課及口語教學實踐方式,指導學員須將「學、疑、辯、練」四琪項元素(馮瑞娟,2005),融入口語課堂的教案之中,並到學校進行口語教學實踐,藉此提昇學員對「以學為本」教學方針的認識及運用技巧,並加強他們的口語教育學及評核能力,回應新高中中文科課程的挑戰。
Project Start Year : 2013

Chief Investigator(s) : TAM, Chi Ming 譚志明   (Dr FUNG, Shu Fun 馮樹勳 as Co-Investigator)

 

「以學為本」的教學策略在中文科口語課堂的應用」
透過「以學為本」方式,提昇學員對「以學為本」教學方針的認識及運用技巧,並增強他們的口語教學及評核能力。此外,透過收集新進準教師的口語教學示例,研究影響口語評核的不同條件,以便提高相關的教學效能,並把數據轉化為學術論文發表,對語文教學同工有專業的裨益。
Project Start Year : 2013

Chief Investigator(s) : TAM, Chi Ming 譚志明   (Dr FUNG, Shu Fun 馮樹勳 as Co-Investigator)

 

口語評審專業知識的探討及轉移
廿一世紀教育的新趨勢,舉凡校本評核、公開考試,以至大學入學面試等,無不增加口語溝通能力考核的比例,故教師們,需更深入掌握口語溝通能力評審之技巧。本計劃旨在探討、整理、轉移口語溝通能力評審的專業知識。通過凝聚優秀教師,系統性的分享、培訓,推廣及持續地發展優良的教學實踐;且增強新進口語評核人員(本院進修中文之學生)對口語溝通的評鑑能力。
Project Start Year : 2013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公共討論空間」的開拓--從董仲舒到《鹽鐵論》在社會公義的實踐
本計劃的目標,是針對漢代特定社會條件下,儒生對社會公義實踐的努力,尤關注法律的公平性方向。研究的目標旨在回應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其一、「漢儒在社會公義的實踐--公共討論空間的開拓」的思想與歴史淵源;其二、闡明賢明、文學在理念與爭取議題上,對董仲舒的承繼,以及《鹽鐵論》諸生在「漢代公共討論空間」上的拓展。
Project Start Year : 2012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揚雄與西漢思想研究
揚雄是西漢末年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學術地位早就受到《漢書》作者班固的肯定(班氏為他立了《漢書》中最長的列傳)。 為填補揚雄研究的空白,並把揚雄思想的探研推到更深入的領域,本計劃希望能全面闡述揚子雲的思想歷程。本計劃建基於筆者以往對西漢思想的研究及已發表的揚雄專著論文上,進而深探揚雄面向西漢不同學術範疇時,如何處理範式的衝突與折中,從而較全面地察照西漢末年,思想界內不同範域視點與先秦的同異處,及揚雄如何在學術範式衝突中走出自己的折中之路。
Project Start Year : 2012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Variation of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Emotion Regulation among Preschooler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of processes (executive functioning -EF and emotion regulation-ER) in early childhood. It may provide insights not just on how the two regulatory mechanisms develop in early childhood, but also may shed light on the inter-relating casca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 and ER, during a time when both cluster of skills are emerging and consoildating.
Project Start Year : 2011

Chief Investigator(s) : KAM, Chi Ming  (Dr FUNG, Shu Fun 馮樹勳 as Team Member)

 

Fostering student teachers’ learner-centred learning capacities by adopt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s the change agents
Fostering student teachers’ learner-centred learning capacities by adopt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s the change agents
Project Start Year : 2011  Chief Investigator(s) : NG MEE WAH, EUGENIA 吳美華  (Dr FUNG, Shu Fun 馮樹勳 as Team Member)

 

漢代儒家知識分子對公共討論空間的開拓:以董仲舒為起始的《春秋》學與《鹽鐵論》為討論中心
本課題屬於中國傳統思想的拓深研究,重心在於漢代儒家知識分子對公共討論空間的開拓。
Project Start Year : 2010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香港粵語使用的社會調查與語體特色之先導研究
本計劃旨在就特定範圍調查粵語在香港社會的使用情況,以及分析粵語在這些領域的語體特點,藉此為粵語口語課程提供堅實的研究基礎,並且為教學語言政策的討論提供新的思路,以便將來申請其他經費,進行規模較大的調查研究。
Project Start Year : 2009

Chief Investigator(s) : LEE, Kwai Sang 李貴生   (Dr FUNG, Shu Fun 馮樹勳 as Co-Investigator)

 

Integrated Database for Cantonese Oral Proficiency Testing (First Phase)
近年粵口語表述,成了本港公開考試的主要項目之一。然而,目前針對香港學生口語表述的經驗研究,尚極少付梓。考其原因,實由於原始素材不足所致。現下粵口語語料庫,縱有之亦多於語言實驗室內蒐集,缺少教育現場的素材。更重要的是針對的對象,都不是本港不同階段的學童。對於身體語言及群體互動部分,更缺乏相關的錄像材料作研究用。 職是之故,本計劃同寅已於2006年開始,藉「善言巧論:全港學生口語溝通大賽」蒐集了全港186中、小學,約15000人次的口語片段。初步為上述領域提供了研究素材,而首席研究員就相關課題已撰寫了5篇以上的學術論文。此外,本計劃於2006年起,亦與20多家中、小學,結成合作伙伴,在未來能提供大量的教室現口語片段。然而,經過研究實踐以後,團隊發現目前研究器材不足,限制了進一步的研究。 本計劃申請大型器材的應用,希望能提高錄片段的現場感,並深入掌握口語表述行為的原始資料。如果能克服以上技術困難,即時可以惠及團隊內本院及港大、中大兩家友校學者的研究。此外,本校的兩項大全港性研究計劃:「評估研究及發展中心」,開發本港最大的學科評量資料庫的口語表述評量;及「院校協作及課堂研究中心」的「課堂分析」資料蒐集,亦當有相當的裨益。 研究團隊就口語表述作的經驗研究,對釐清素來比較主觀的口語評量,有重要的作用。在累積充分數據時,更能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口語誤差。因此,口語研究的最終受惠者除了參與的教師以外,更會使全港參與口語評核的學生,得到更為準備的訓練。
Project Start Year : 2008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The Policy of Personal Between Qin and Chu 秦漢之際的人才政策
對秦、楚的人材運用的實際情形,作出具體的研究與分析,並期許能對此一重要時期作出側面的描寫與說明,更藉此進一步了解秦、漢諸雄的勝敗關鍵。對於秦、漢政治、歷史、思想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面向與角度。
Project Start Year : 2008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儒家學者在漢代法律〈法典、案例及法律修訂原則〉變革中開拓的公共空間 Yujia Xuezhe Zai Handai Falu (Fadian, An' Li Ji Falu Xiuding Yuanze) Biange Zhong Kaituo de Gonggong Kongjian)
本計劃針對目前兩項互相獨立,同時尚未全面開發的研究領域,作拓深及交疊性的研究,期望能釐清現有研究方向的理念之外,並開拓一系列嶄新的研究方向。 第一項研究範圍,現時歸屬於秦、漢法制史領域,因著秦漢法律簡牘不斷的發現,於是學界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作律令條文整理質研究。然而,法律不單有成文的「表達」(representation),還有實踐(practice)層面,現時對律令條文與案例的實踐的距離,屬學界較少注意的層面,至於律令會因著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應對立法原則性有深入檢討,則更罕涉及。 第二項研究範圍,傳統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有無與大小的探討,屬於近代社會史的範疇。目前的研究限定於清代或以後,但漢代儒家知識分子,在一個哈貝瑪斯也認定不屬「公共空間」的領域---法律專業,卻作了不少原則性的討論。如果能開拓對秦漢「公共空間」的討論,對研究前述課題,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更有進者,在法統上有漢律,乃不爭的事實,但漢代儒家知識分子,爭取在司法原則上,開發具有漢代特色的司法傳統,這是法制史研究的一個嶄新領域。 研究團隊相信,本研究將對秦漢司法及同期的「公共空間」探索,當有長足的影響,並在這個基礎上,申請研資會優配研究基金(前稱角逐研究補助金(CERG)),作基礎性的研究工作。
Project Start Year : 2008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口語溝通教育評量的電子化平台試驗計劃──針對本校中文主修課程學生
本試驗計劃旨在發展「口語溝通教育評量的電子化平台」,以增強新進口語評核人員(本院中文主修之學生)對口語溝通的評鑑能力。同時透過收集新進評核者(本院學員)的口語評鑑資訊,研究影響口語評核的不同條件,以便提高相關的教學效能。
Project Start Year : 2008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中小學口語溝通的評量研究及發展 Assessment Research on Chinese Oral Communication in Schools
整理2006-07年度「善言巧論:全港學生口語溝通大賽」影像資料,以便於日後發展成口語資源庫,並進一步作評量研究及評表設計。
Project Start Year : 2007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Blackboard Assisted the Online Learnng Modules of Chinese Learnng and Teaching 以「黑板」系統輔助網上中文的學與教
The Blackboard system established on campus since August 2003, some of the colleagues in the Chinese Department have already applied it to their module teaching of Chinese for both in-service and pre-service programmes. According to our colleagues, the Blackboard system provided a great variety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beyond the normal and regular lectures. In-service teachers, in particular, found the Blackboard e-learn platform is a wonder place for them to exchange teaching ideas and share the resources. Overall, those enjoyed the privilege of learning at the platform demanded that more modules should make use of it. Therefore, this project aims to: 1) enhancing the design and extend the use of the current online module; and 2) enrich the existing modules with an online mode of delivery.We hoped that more colleagues in our Department can become familiar with this tools, and make innovative use of it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nd make an effective online mode environment on Chinese subject basis.
Project Start Year : 2006

Chief Investigator(s) : TONG, Ho Kin 湯浩堅 ; TSE, Ka Ho 謝家浩   (Dr FUNG, Shu Fun 馮樹勳 as Co-Investigator)

 

理性溝通研究及發展計劃 Projec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Rational Communication
從不同領域,探究「理性溝通」的不同社會功能及可能培訓之理念,及對不同年齡的教育人口,作追蹤性的經驗研究,以確定「理性溝通」理論的落實與可能發展方向。
Project Start Year : 2006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

 

香港小學學童粵語詞彙誤讀應用研究──以內地新來港學童為考察中心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ispronunciation of Cantonese – Based on Newly Arrived Children from Mainland
研究小學學童之錯音現象與籍貫關係
Project Start Year : 2006

Chief Investigator(s) : FUNG, Shu Fun 馮樹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