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Osama《掀起面紗的少女》(阿富汗)
導演:Siddiq Barmar
片長:82分鐘
對白:阿富汗語 (彩色)
![]() |
今天,當我們覺得女性應能受教育、得到平等的對待,並可享受和男性同樣自由的權利的同時,在世界上的另一角落裡卻告訴我們幸福並非必然的。
在電影Osama《掀起面紗的少女》或譯作《奧薩瑪》中,描述一位生長在阿富汗前塔利班政權時代的12歲少女奧薩瑪的遭遇。電影故事十分簡單,有點像描述一個鄰家女孩的普通故事,卻藉由影像帶給人們無限的、震懾人心的反思。
電影講述在前塔利班的政權時代裡,宗教的原則高於一切,並且指導著政治、兩性的關係、人民的自由和日常的生活。而執行這上天賦予的無上權力者乃屬塔利班的宗教分子和秘密警察。人生活在這種受到嚴密監控的情況下,雖然自由盡失,但也無力反抗。一般非在塔利班權力核心的男性如是,更遑論生活在塔利班政權下的女性。因為在塔利班的政權統治下的阿富汗,女性的生活和自由受到諸多限制和束縛,她們不可在沒有男性陪伴下出門,出門時必須用大袍包裹著全身,連臉孔、手腳也不能外露,而女性亦沒有工作和受教育的機會。
電影主角奧薩瑪的爸爸和叔父都戰死沙場,而母親又遭到醫院的解僱而使得家裡面臨生活困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家人讓奧薩瑪喬裝男生,安置她在父親朋友的店裡打工養活全家。
電影的?事平實,沒有太多的矯情和花巧,有如一部紀實電影,但又如一部?事故事。電影的高潮,是使觀眾投入到奧薩瑪的命運中,看她如何在常人難以面對的困境中爭扎求存。女孩在電影中所面對的種種危險和困難可想而知,而觀眾正因這種臨場感而屏息以待,但亦無法臆測小女孩的命運將會如何,深怕一旦她被發現是女兒之身,將會受到何種嚴厲的懲罰?
畢竟,幸運之神並無眷顧奧薩瑪,最終她被發現是女兒之身。在一場公開審訊當中,代表著所謂神的意志的法官判她下嫁一位富有的塔利班老頭,縱使老頭已有多位以同樣方式得來的妻子,他還是滿心歡喜的買下奧薩瑪。故事的結局,就在老頭和奧薩瑪新婚之夜裡落幕。
故事完結,但奧薩瑪的悲慘故事和影像卻難以磨滅,尤以電影當中所運用的種種視覺象徵隱喻手法,深刻地反映人在面對無情而冷酷的扭曲世界下所突顯的求生意志。從視覺象徵符號觀點看,不難發現電影帶出了多種隱喻性強烈的視覺影像:如家人為了將女孩喬裝成男孩,把少女的長髮剪掉,女孩在夜裡痛哭,把剪掉的辮子如植物般栽種在花盆裡,恍惚哀悼自身女性身份的死亡。此外,當少女成功混入工作場所,和男生一同遊玩時,為了不讓別人發覺自己的女性身份,刻意在他們面前爬樹,以表現男子氣概。然而,整部電影最強烈與令人不安的印象,是在故事結尾,老頭在新婚之夜,要奧薩瑪選擇一個『喜歡』的、把自己關在房裡的一把鎖。諷刺的是,這也許是小女孩一生中唯一一次運用自由意志去作出的選擇!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是首部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倒台後的電影,亦是在康城影展上首部由阿富汗導演執導的電影,在蒙特利爾新電影新媒體節中獲最佳劇情片,並在倫敦電影節奪得森德蘭獎。資深影評人Neil Western曾經訪問電影導演Siddiq Barmak有關拍攝該片的背景,他指出『踏入二十一世紀,在阿富汗還有85%的人是文盲。歷史紀錄了這特殊國家的悲慘命運』。事實上,阿富汗一直以來都是美國和前蘇聯超級大國的必爭之地,中東的火藥庫和恐怖份子的發源地之一。阿富汗,可說是背負著種種惡名,然而電影卻讓我們看到人在困境中不向命運低頭的求生意志,展現了令人感動的單純故事。 |
|
(劉仲嚴講師) |
1972年9月7日出生於阿富汗,大學在莫斯科就讀,當2001年塔利科政權被推翻,由聯合國接管,導演才重返祖國,從2002年6月籌備拍攝本片,本片的靈感是來自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這段感人的事蹟,稍作修飾,就著手找演員及其他工作班底,前後共費了一年多時間,導演最大的心願就是作影片的策劃,要去拍攝社會黑暗面而發人深省的電影,這部處女作 (少女奧薩瑪) 在坎城影展的導演雙週一鳴驚人,並深受注意,其後陸續在各大影展都獲得很高的讚歎,更是第一部阿富汗影片進入金球獎。
資料來源:摘自市民休間網 http://letsgo.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4/Osama/Osama.html
“Overall, Osama is a big step into the real examination
of the misery of a people who have been deprived even of a glimpse of a normal
life by the almost cosmological for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bak
H. Seradjeh)
資料來源:http://thestandard.com.hk/news_print.asp?art_id=3773&sid=5072036
“I had trouble sitting still through Siddiq Barmak’s
“Osama.” The film gave me goose bumps of slow quiet horror as a family of three
women tries to survive in Taliban-ruled Afghanistan. At the start of the film,
a crowd of burkha-clad women congregates only to be broken up and herded into
cages. Among them is a prepubescent girl, hungry, meek, and scared by her mother’s
desperation.” (Marcy Dermansky)
資料來源:http://actionadventure.about.com/cs/weeklystories/a/aa020604.htm
“‘Osama’ is an impressive film, stylist made, both in
terms of photography, script and direction. It is simple, and authentic and
harrowing all at the same time.” (Boyd van Hoeij)
資料來源:film://G:\Osama(2003)Siddiq
Barmak.files\osama.htm
“Osama unquestionably deals with an important issue,
but the sad truth is that potential viewers would be far better off watching
a documentary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aliban.” (David Nusair)
資料來源:http://www.reelfilm.com/osama.htm
“美國權威電影雜誌《綜藝》(Variety) 周刊評說,導演巴爾馬克『令觀眾陷入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的恐怖中』,『此片的力量,主要是來自年輕的戈爾巴哈里那驚人的成熟演出』。”
資料來源:轉引自http://www.mov6.com/title/tt0368913
“《洛杉磯時報》也讚不絕口,指《Osama》揭示阿富汗婦女在塔利班統治下『也獄般困境』。”
資料來源:轉引自http://www.mov6.com/title/tt0368913
嘉賓講者 :蔡寶瓊教授
座談會主持:陳潔華博士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