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大夫第 |
|
|
大夫第位於元朗新田村,為文頌鑾於清同治四年 (一九六五年) 所建。據文氏族譜所載,其祖先源自四川,南宋時輾轉移徒至江西及廣東。據說當時其中一位顯赫族人文天瑞與宋未名將文天祥有血緣關係。文氏自十五世紀始定居新田。
文頌鑾是文氏二十一世族人,他不但長袖善舞,更且樂善好施,深得鄉黨推重,亦因此而得清朝皇帝賜封大夫銜。
這庭宏偉的府第,前後都有廣闊的庭園、庭園四周有青磚牆環繞。大夫第是傳統華南士紳級府第建築的典型,也是全港最華麗的歷史建築之一。
府第的正面青磚牆青磚牆下方有花崗條石牆基,牆頭裝飾以陶塑及彩壁龕為主體。正門門框以花崗條石砌築,門楣上有大夫第紅漆金字牌匾。船形正脊上精巧的人物陶塑是廣東佛山石灣文壁燒製。
府第中軸線上分別是前廳,天井和正廳,兩邊有廂房,但與傳統建築型制不同的是廂房並不對稱,可能是後期改建所致。左翼是花廳和內院,右翼則以長廊相隔,有廚房及廁所。
整座建築飾有豐富的灰塑及彩塑,木刻及壁畫等,而大部份裝飾均有中國吉祥圖案及繪畫,其中有梅、蘭、菊、竹、鹿,蝙蝠及麒麟等。屋內通道拱門上的彩繪玻璃和巴羅克式的花葉浮雕,更是當時建築藝術受西方影響的一些證明。
位於大廳屋簷下的兩塊牌匾,分別刻有漢,滿兩種文字,是清光緒皇帝於一八七五年御賜表揚文頌鑾父母和雙親的詔書木刻。這兩塊牌匾為目前本港已知僅有的例子。位於褒揚牌匾間的名匾是一位清朝官員文灼勳贈予屋主的。餽贈名匾的做法在傳統社會十分普遍。正廳內仍擺設著昔日的酸枝傢俬,而文頌鑾及其部份家庭成員的畫像則懸於正廳牆上。
大夫第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例為法定古蹟,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九日為紀念大夫第重修竣工,之後,這座華麗的府第便開始開放給各界人士參觀。
|
|
(摘自古物古蹟辦事處「大夫第及麟峰文公祠」小冊子資料) |
|
3. |
西貢滘西洲洪聖古廟 |
|
|
滘西洲南部的浩西村是一條小漁村,村內只有十數房舍。原住居民多為客家人。五十年代初期,附近牛尾海被劃為射擊練習區,滘西村因而受到影響,島上的客家原居民陸續於一九五二年遷往白沙灣的活西新村定居。但沿海的漁民為了生計,並沒有遷離,後得英國人類學家華德英博士的協助,漁民獲准在浩西村原址重建房屋居住。
華德英博士於一九五零年代初期到滘西洲進行田野考察,她以人類學的參與觀察法對滘西漁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漁民一起生活,並居於馬水勝先生海濱的房子。由於她精通粵語,能與漁民直接溝通,當時的村民還稱呼她為「華小姐」。華博士經常與漁民一起出海捕漁,並參與他們的社區活動,親身體驗活西洲漁民的生活、社會文化和經濟活動。她後來發表有關滘西洲漁民的著作,成為社會學及人類學領域的經典,滘西洲更成為香港漁民社區研究一個經典個案。現在位於洪聖古廟旁的一塊紀念碑,便是紀念「華小姐」過去為漁民謀求福利和改善生活所作出的貢獻。
洪聖古廟是滘西洲一所重要的建築,其建築年分已不可考,但據正門上匾額刻有的年份,可推斷其建造年份為一八八九年。古廟曾先後於一九四九年、一九七O年代及一九八五年重修,前於一九九九年全面修繕。
由於滘西村居民以捕魚為生,故集資建廟供奉海神洪聖以保平安。洪聖原名洪熙,是唐代(六一八至九O七年)的廣利刺史,他為官清廉,致力推廣學習天文地理,以惠澤商旅及漁民。洪熙去世後曾被加封「洪聖」、「昭順」、「威顯」等封號,至宋代則被追諡為「南海洪聖廣利王」,這是洪聖被稱為「廣利王」與「南海沖」的由來。在華南很多地區都有供奉洪聖,尤其是漁民及其他依賴海洋作業的人士。面對變幻莫測的海洋,漁民奉洪聖為守護神,其受歡迎程度並不遜於天后。
洪聖古廟作為滘西洲的地區廟宇,除了供漁民祈福以保平安外,還擔當團結地方社群的社會功能,更是滘西村村民的一個文化認同象徵。農曆二月十三日是洪聖誕,西貢區水陸居民,甚至僑居海外的村民會到洪聖古廟賀誕,是滘西洲全年除春節外最重要和熱鬧的日子。除了演戲酬神外,西貢各地區社團均組織花炮會前來古廟賀誕,還邀請官紳名流主持花炮抽簽儀式,洪聖古廟亦因此成為各社團組織的活動集結地。
洪聖古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門聽置有擋中,門廳和正廳間的天井加有上蓋,但左右兩稍間天井仍保留。廟宇以青磚築砌,正門兩旁有花崗石對聯,正門上方有「洪聖古廟」石額及石灣陶塑裝飾。正殿伸壇供奉洪聖、財帛星君及水仙爺。神壇後牆有一幅以龍為主題的壁畫,非常美觀。洪聖古廟在五十年代曾闢作學校,門廳右稍間用作課室,左稍間則是廟祝起居之所。正殿擺放了廟豉、廟鐘、雲板、四尊木製守護神像、供桌及其他傢具和雕飾,全屬晚活時期製品。此外,廟內還放置了龍船模型及與漁業有關的用品。
|
|
(摘自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西貢滘西洲洪聖古廟」小冊子,頁9-10資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