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
 
建築文化與生活 (第一階段) ── 中國傳統房屋的建築特色
 
目的
認識中國傳統建築藝術
認識今昔住屋的演變
掌握歷史建築的修復及保存
培養珍惜文物的態度
 
學習資源
背景資料
 
  何謂歷史建築?
 
  古物古蹟辦事處會將別具特色的中西式建築物宣布為古蹟或認定為古蹟,從而達到保存及保護該等建築物。香港的古建築要稱為古蹟,根據古物古蹟條例,凡在一八零零年之前興建的建築物都列為法定古蹟,但一九二零之前的建築亦會考慮。其他的考慮因素還有建築物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關聯,例如和孫中山的革命事蹟有關;建築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或社會功能,例如郵政局、法院等;建築物的風格、裝飾上的特色、藝術的成就等等。除重要古蹟受法例保護外,當局會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進行鑑定,並將其劃分為三個等級。

香港的歷史長達六千多年,至今區內還保存不少歷史遺蹟,其中包括了各類中西式傳統建築物。這些饒富歷史意義及建築特色的古建築,都成為了香港的歷史見證,但隨著過去數十年的城市建設,很多古建築都先後被拆卸。
 
1. 龍躍頭
 
  龍躍頭是鄧氏族村。據文獻記載,鄧氏最早南來新界的人應是鄧符。鄧符定居於錦田桂角山下。到宋代中葉,他的曾孫鄧自明迎娶高宗公主(皇姑),生了鄧林、鄧杞、鄧槐、鄧梓四個兒子。後光宗繼位,與姑母相認,賜鄧氏祭田十頃。元朝末年,鄧氏在六世祖松嶺公那一代,自錦田遷往龍躍頭,開村立業。至七世時,在新界東部站穩了陣腳。八世時,鄧氏分成五房,分散遷居於鄰近的五圍六村。五圍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及新圍,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小坑新村。
 
a. 老圍
 
  老圍,位於松嶺鄧公祠西面,為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圍村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環繞。圍門不是北向,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門甚窄小,以利防守。圍內房舍排列整齊,圍門側有一口水井,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北面牆上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老圍於一九九七年一月被列為法定古蹟,及於一九九八及九九年進行全面修繕,工程費用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
 
b.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位於老圍東面,於十六世紀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該祠為三進式建築,擋中設於中進,後進分三殿,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宋二世祖稅阮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神主有龍頭木雕,與其他祖先神主不同。左殿內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右殿則供奉鄉賢,正中為鄧師孟的神位。鄧師孟原為僕人,十六世紀未,與主人同被賊人所擄,師孟冒稱為主人的兒子,願留賊船為囚,賊人釋放主心回家籌集贖金,主人離去後,師孟即投海自盡,死後被追認為忠僕,入祀鄉賢。

建築物的祖龕、斗拱、橫樑、簷板及牆頭均飾有精緻的木刻、彩塑及壁畫,圖案的題材均如意吉祥,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松嶺鄧公祠公祠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列為法定古蹟。
 
(摘自古物古蹟辦事處「龍躍頭文物徑」小冊子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