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 劃 簡 介

 

 

背 景

      「數理華聲」是一項以香港教育學院為中心的初中數理科教師教學能力及中文課堂口語多媒體工作坊計畫。本計畫之主要目的是提升在職初中數理科教師之學科教學及中文課堂口語能力以配合特別行政區政府推行優質教學和母語教學的政策。香港教育學院是香港初中教師的培訓中心,計畫負責人湯浩堅、胡強輝及曾寶強分別來自中文系、數學系及科學系,具多年中學教學、初中教師培訓及多媒體教材開發經驗。「數理華聲」將與十多間中學合作,以「行動研究」方法找出在職初中數理科教師的教學及中文課堂口語的優點和弱點,然後針對性地設計多媒體工作坊協助數理教師「固強補弱」。 「行動研究」方法的優點在於彈性大,以解決特定情境中的問題和教師的專業持續發展為目的 (Cohen & Manion, 1995)。

        香港教育署曾編訂<<中學數學科常用英漢辭彙>>(1998)<<中學科學科常用英漢辭彙>>(1988)、<<中學化學科常用英漢辭彙>>(1991年初版,1999年修訂)、<<中學物理科常用英漢辭彙>>(1991)、<<中學生物科常用英漢辭彙>>(1991)。上述工具書大多編寫於數年前隨著社會發展,不少新概念及新名詞產生如 " stem and leaf plot" 的中譯 幹葉圖便須收入上述工具書中。此外上述工具書中一詞多譯的情況不少如"cross-section"一詞的中譯便有橫切面橫截面截痕三個之多。多收譯詞當然方便教師備課如能標明兩岸三地的流行中譯定必對教師及內地來港學員幫助更大。準確、統一的中譯名詞是數理科教師課堂口語的基本元素,小組將會根據現今數理科的發展,參考兩岸三地的情況,重新修編上述工具書,以提高教學質素。 

        現時, 師訓院校多只就說聽讀寫和課堂口語等五方面為具備五年以上教學經驗的教師提供一般訓練,語文元素比學科元素較重。羅樹華及李洪珍提出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特質,教師亦須具備相應的特殊能力才能勝任專科教學工作 (羅樹華及李洪珍,1997,259-394) 。胡炯濤亦指出數學教師應該熟知自己的科目( 胡炯濤,1997,348),其中當然包括對數學辭彙的理解和應用。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數理教師的語言風格回應學科特性,必定與語文科教師的語言風格有別。 

  現時香港大部分的中學正由英語或中英混合教學模式過渡到母語授課,有關廣東話課堂口語的研究極少唐秀玲曾論述香港母語教學的話語結構,發現母語教學比英語教學有效(唐秀玲,1994,55-86); 譚愛梅則探討課堂語言技巧與中國語文教學之關係(譚愛梅,1994)。在香港來說,課堂口語研究可說是剛起步,有待教育工作者努力探討以配合母語教學的政策。 


 
 
 
 

目 標


      「數理華聲」的目的是提升具不同年資(0-2年﹔2-5年﹔5年以上)的在職初中數理科教師的教學及中文課堂口語能力,以配合特別行政區政府推行優質教學和母語教學政策。 計畫的目標是透過「行動研究」方法及多媒體工作坊:
  1. 找出初中數理科教師在教學技巧和中文課堂口語的強項與弱點﹔ 
  2. 訂出固強補弱的政策﹔
  3. 重新編修數理科英漢辭彙。
 
 

 

督導委員會

召集人:
曾寶強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科學系講師
湯浩堅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
胡強輝先生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講師

 

委員:
謝家浩先生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高級講師
鄭佩芳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高級講師
馮志揚先生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高級講師
史創立先生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講師
宗靜航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講師
邱榮光先生 環保顧問

 

回到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