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常識

課題:陽光的顏色

題材:教具設計

針對班級:小三

 

意念簡介

利用 自製轉輪,認識陽光由不同色光組成的原理,從而引發學生探究精神。

構思過程

  1. 小時候用汽水蓋自製鐵片轉輪作玩具;
  2. 三年級上學期「光和顏色」單元教學時,構思七色板轉輪作教具,讓學生更快樂學習;
  3. 構思用紙板轉輪作實驗,在課外科學小組內進行,引發探究興趣。 

教學步驟

自製手動七色板步驟:

  1. 將汽水樽蓋壓平,成一圓鐵片;
  2. 利用白畫紙剪出直徑9cm的圓紙圈兩個;
  3. 兩紙圈對貼在鐵片正中位置上,並在中央用釘打兩孔,兩孔距離不可太遠。
  4. 在紙圈上依電動七色板的顏色排列塗上七色。可用水彩或木顏色上色。
  5. 用堅韌嘜繩:(五金鋪有售)一條(約120cm)穿過兩孔。
  6. 手持繩子兩端向前轉十多次圈,然後一張一合轉動輪片。
  7. 觀察轉動中的輪片顏色是否跟轉動中的電動七色板一樣。
  8.  

    自製手動轉輪驗證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組合而成的:

    引起動機:將三角棒狀三菱鏡放在高映機上使彩虹在螢幕上現。

    提出問題:

    陽光是由什麼色光組合而成的?

    假如陽光是由三原色、雙原色、七色或其他色光組合而成,世界將會是什麼色彩?

    我們能否設立裝置驗證陽光組成的色光?

    條件是:

    1. 高速進行(因為光能一秒環繞地球七圈半);
    2. 色塊接近構成陽光的色光(可參考彩虹的色彩)。

設定:不同的色光在高速進行下組合成太陽的光,越接近白色越近似陽光。

驗證過程:

    1. 事前準備多個白色紙板轉輪;
    2. 用廣告彩稀釋成不同顏料,並依照不同組合塗在紙板圈兩面;組合可以是:七色、六色、黃藍、黃紅、紅藍、紅黃藍等(可用其他顏料,但要控制變數,確定明度和彩度);
    3. 待紙板色彩完成後,手持繩子兩端向前轉十多次圈,然後一張一合轉動輪片。
    4. 觀察轉動中的輪片顏色,並作紀錄;
    5. 開動電動七色板,比較哪些轉動中的輪片較接近其色素。

結論:陽光的白光是由近似彩虹的色光高速進行下組合而成的。

延伸:假如陽光缺少了其中一種色光,世界將會是什麼顏色?

建議:裝置可運用於美勞科調色教學,可用作設計小玩具及有關眼球接收不同色塊組合的實驗。

實踐成效

  1. 在三年級上學期「光和顏色」單元教學時,曾利用三角棒三菱鏡投影出彩虹並自製五個七色板轉輪供學生轉玩,學生對以上活動很感興趣;
  2. 下學期驗證分別在上下午校常識科小組內進行。老師提供已完成的白色紙板轉輪供每位學生在堂上色轉動轉輪和亙相觀察比較,學生投入,很感興趣,調色效果雖然不理想,轉動時色彩未能做到像電動七色板般有效,然而不損其高速轉動的效果及混色效應,學生透過實驗了解驗證過程。
  3. 部份學生需要老師協助才能轉動紙板轉輪。
作者簡介
作者
梁麗嬋
任職學校
香港潮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