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剩餘: 45:00 分鐘
在中國古代,曾國藩大概是對自我反省和批判最多的人之一,不僅嚴厲,而且苛細,如針如刺,直指心靈中最漆黑的部分。
改過最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誰沒有說過假話?誰沒有嫉妒他人?誰沒有傷害他人?誰從來不佔他人便宜?誰敢拍著胸膛對自己或者蒼天說,我從來不做虧心事?沒有,從來沒有。只有過錯的大與小,多與少,或者你所犯的過錯是人人都會犯的,是人們可以原諒的,但不能說你從來就沒有過錯。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欲,就有人的弱點和局限。曾子為什麼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為了少犯過錯啊!
《周易》說,君子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尚書》也說:「改過不吝(吝嗇)。」 這一方面告訴人們過錯是難免的,另一方面也告訴人們要有過必糾,有錯必改。然而很多人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可真正讓他改正過錯,那就很難了。聖人之所以少,是因為知錯必改的人太少了;況且很多過錯都是美麗的過錯呢?比如看見一個美麗的姑娘,情不自禁地想她,雖然自己不會傷害她,也不會告訴她,只是情不自禁地想她,甚至過了好久也還是想到她。這個過錯太美麗了,以致很多人都不認為它是一個過錯。
所以,曾國藩說,知己之過失,承認它,並且改正它,毫無吝惜之心,這是最難的。豪傑之所以是豪傑,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在這裡。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還有那修飾裝點的扭態。
改正一個過錯,哪怕它很小,很輕,它都會使你身心更加輕鬆,無愧無悔,而且踏踏實實、坦坦蕩蕩、自由自在。還是說你見到一個美麗的姑娘,你意識到了情不自禁地想她是不好的,如果你改變一下思維呢?這個姑娘很美麗,所以這個世界也很美麗;她很幸福,我曾看見到這個姑娘,所以我也很幸福。同樣是見到一個美麗的姑娘,動機不同,心境也不同。
一個省心修身的人,他所犯的過錯不一定是坑蒙拐騙之類的淫惡,往往是一些不為人知,不足掛齒的小陰私。不斷地滌除這些小陰私,他就會一天比一天高大起來。明代楊繼盛說:「或獨坐時,或深夜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他說得太好了。
逐日檢點
荀子《勸學篇》有一句名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人廣泛地學習,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他就會變得聰明,而且行為也沒有過錯。
曾國藩比荀子還嚴格,要求也更具體,在道光二十二年正月的日記中,他寫道「凡事之須逐日檢點,一日姑待,後日補救則難矣。況進德修業之事乎?(湯)海秋言:『人處德我者不足觀心術,處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
他不僅逐日檢點,而且事事檢點,天下能夠做到這一步的人,大概寥若晨星。曾國藩的這種檢點思想,並不是他心血來潮的奇思異想,實在是扎根於深厚的文化傳統的自然秉承。孔子就說過 「見賢思齊(看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國第一個善於反省的大師。孟子也是一個善於反省的大師,曾國藩最服膺於他。孟子是從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中來反省的,他最著名的方法就是「反求諸己」:「愛人不親,反其仁(反問自己的仁德);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曾國藩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來「逐日檢點"的。
至於如何檢點,曾國藩很讚賞湯海秋的話,那就是與怨恨自己的人相處,因為怨恨自己的人,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或過錯最敏感的人,也往往是對自己的缺點能給予無情抨擊的人。然而接受他人的批評是需要勇氣和胸襟的,尤其是接受那些與自己有矛盾的人的批評;有人總是懷疑他的批評懷有敵意,不管正確或錯誤一概拒絕,他沒有氣量不說,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一次檢點自己的機會。
清代有個叫錢大昕的人說得好:「謗之無害者,付之勿辯可矣:謗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器量闊大,使我們能檢討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一種人格的魅力,那不僅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而且也是對自身力量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