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Chinese 中文系 |
AU, Yuen Yee Mandy 區婉儀 |
區婉儀、何志琠M葉瑞蓮(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的聽、說訓練,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區婉儀、葉瑞蓮和何志琚]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習作評估,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54-575,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何志琚B區婉儀(2000):資訊時代下的價值教育,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主辦之 「新世紀的價值教育與公民教育國際學術會議」,香港,2000.06。 區婉儀、葉瑞蓮和何志琚]2000):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習作評估之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輯於徐國棟編《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
CHAN, Kwok Hung 陳國雄 |
鍾錦春、陳國雄(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釋詞教學與教師教學語言,論文發表於澳門中國語文學會主辦之 「應用文及漢語文教學現代化國際研討會」,澳門,2000.05。 |
CHAN, Shuk Ching Esther 陳淑貞 |
Tse, K. H., Chan, S. C., & Yu, N. K. (2000). 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uthoring-system Tool in Chinese (with 2 Computer Games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CD-ROM).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CHAN WONG, Kit Ching 陳黃潔貞 |
黃潔貞(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課本中的兒童形象,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謝錫金、關之英、黃潔貞、祝新華和羅嘉怡(1999):小學中國語文教學改革:從研究到實踐,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黃潔貞(2000):親子伴讀與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雙月刊4。 謝錫金、關之英、黃潔貞和祝新華(2000):愉快有效的中國語文學習,輯於李榮安(系列主編)、陳城禮和方駿合編 《學與教的喜悅》卷1,頁115-130,香港,朗文出版社。 |
CHEN, Xue Chao 陳學超 |
陳學超(2000):論香港方言島的普通話交際文化教學,輯於名古屋外國語大學中國語教育法研究會編 《中國語•中國語教育法之研究》頁112-117,日本,名古屋外國語大學。 |
CHENG, Chung Kai 鄭崇楷 |
何國祥、張國松、張連航、張本楠、吳麗萍和鄭崇楷(2000):香港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設想及相關師資培訓課程的構擬, 輯於徐國棟編《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
CHEUNG, Kwok Chung 張國松 |
杜掁醉、張國松、李忠海和馬小蘭(1999):《課室會考普通話預試試卷第一冊:中四適用》,香港,課室教材出版有限公司。 杜掁醉、張國松、李忠海和馬小蘭(1999):《課室會考普通話預試試卷第二冊:中五適用》,香港,課室教材出版有限公司。 何國祥、張國松、張連航、張本楠、吳麗萍和鄭崇楷(2000):香港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設想及相關師資培訓課程的構擬, 輯於徐國棟編《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
CHEUNG, Lin Hong 張連航 |
張連航(1999):從春秋時代的鐘銘習語看古漢語擬聲詞虛化的軌[,論文發表於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及德語區漢語教學協會主辦之 「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德國•漢諾威,1999.08。 張連航(1999):從師資培訓的角度反思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方向,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張連航(2000):《楚國青銅器銘文形體與詞彙之綜合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博士論文,香港。 張連航(2000):論上古漢語詞匯演變的幾種途徑,論文發表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之 「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國際華語教學研討會」,新加坡,2000.06。 何國祥、張國松、張連航、張本楠、吳麗萍和鄭崇楷(2000):香港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設想及相關師資培訓課程的構擬, 輯於徐國棟編《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
CHEUNG, Sau Hung 張壽洪 |
張壽洪(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的初步結果分析,《文史通訊》6,頁107-111。 朱素英、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怎樣教好普通話》,香港,商務印書館。 林漢成、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研究報告》,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張壽洪、盧興翹、唐秀玲、莫淑儀和林漢成(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能力初探,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73-490,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林漢成、張壽洪(2000):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學生問卷分析,輯於徐國棟編 《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
CHEUNG, Shui Man 張瑞文 |
張瑞文(2000):閱讀文選,輯於「語言教育I: 小學中文教學(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教育學士(榮譽)學位課程專修科閱讀文選)」,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 張瑞文、邱素娥(2000):閱讀文選,輯於 「語言教育II:小學中文教學(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教育學士(榮譽)學位課程專修科閱讀文選)」,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 |
CHEUNG, Wing Tak 張永德 |
張永德(1999):小學生閱讀能力訓練──從讀文教學到課外閱讀,《文史通訊》6,頁7-13。 張永德(1999):跨課程寫作訓練的理論與實踐,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建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33-14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張永德、葉瑞蓮、鄺銳強和梁玉華(研究報告翻譯)(1999):簡閎達、羅耀珍、許明輝、甘志強、卡理思和陳王佩雯撰寫 《目標為本課程的發展與實施研究報告》頁181,香港,香港教育學院和教育署。 張永德(2000):校本中文課程發展的協作模式,輯於周漢光編《優質中文教學》頁31-4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 |
CHEUNG, Yee Man 張綺文 |
張綺文(1999):香港學生漢語詞匯習得,論文發表於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德語區漢語教學協會主辦之 「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德國,1999.08。 張綺文(1999):香港教育學院學生寫作能力(詞組/詞匯能力)分析,論文發表於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中國語文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國際研討會」,中國,1999.12。 |
CHOW, Lai Ying 周麗英 |
Chow, L. Y. (1999).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 code of practice on education under the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ordin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Hong Ko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ong Kong, 1999.12. Chow, L. Y., (Inner Associate Ed.), Leach, J., & Wiske, S., (Eds.) (1999).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Bahamonde, A., Brown, D., Chiu, M. M. J., Chow, L. Y., Lau, C. K., & Mayuzumi, K. (2000). Curriculum and critical pedagology. [On-line]. Available: http://fcis.oise.utoronto.ca/~creitano/ critical/ criticalped. html. |
CHUNG, Kam Chun 鍾錦春 |
鍾錦春、陳國雄(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釋詞教學與教師教學語言,論文發表於澳門中國語文學會主辦之 「應用文及漢語文教學現代化國際研討會」,澳門,2000.05。 |
FOK, Yuk Ying 霍玉英 |
Fok, Y. Y., & Chan, K. S. J. (1999).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primary teachers in Chinese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experienced and nov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laysi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Singapore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Joint Conference 1999: Educational Challeng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Malaysia, 1999.12. 霍玉英(1999):小學中文科教師「內容教學知識」研究,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陳健生、霍玉英(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教師信念初探,《課程與教學季刊》3 (2),頁115-134。 |
FU, Kin Hung 傅健雄 |
何國祥(主編)、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編(1999):《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
FUNG NG, Shuk Ying Josephine 馮吳淑瑩 |
馮吳淑瑩(2000):香港小學一年級句子教學初探,論文發表於國際漢語語言學學會主辦之 「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國際華語教學研討會」,新加坡,2000.06。 |
HO, Chi Hang 何志 |
何志琚B廖佩莉和劉社堯(1999):香港幼稚園兒歌初探,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區婉儀、何志琠M葉瑞蓮(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的聽、說訓練,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區婉儀、葉瑞蓮和何志琚]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習作評估,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54-575,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劉社堯、廖佩莉和何志琚]1999):香港幼稚園常用兒童文學評估研究,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35-553,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何志琚B區婉儀(2000):資訊時代下的價值教育,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主辦之 「新世紀的價值教育與公民教育國際學術會議」,香港,2000.06。 區婉儀、葉瑞蓮和何志琚]2000):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習作評估之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輯於徐國棟編 《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葉建源、何志睍s﹝2000﹞:《文化異彩話中華》,香港,明窗出版社。 |
HO, Kwok Cheung 何國祥 |
何國祥(1999):《香港通用普通話常用字拼音表》,香港,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 何國祥(主編)、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編(1999):《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何國祥(1999):廣州話普通話語音對應規律對香港普通話教學的意義,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18-23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何國祥(2000):香港新世紀普通話科與中國語文科合併的模式探究,《語文教學》雙月刊4,頁3-7。 何國祥、張國松、張連航、張本楠、吳麗萍和鄭崇楷(2000):香港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設想及相關師資培訓課程的構擬, 輯於徐國棟編《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
HO, Man Sing 何文勝 |
Storey, P., Carless, D., Bodycott, P., Poon, M. S., Ho, M. S., Zhang, B., Zhang, H. M. (Eds.) (1999). Asia-Pacific Journal of Languages in Education, 2, (2). 何文勝(1999):二十一世紀香港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改革路向與理論,輯於中山市中學語文教研室編 《中山市第十一屆中學語文教研論文交流會獲獎文集》頁14-19,中國,中山市中學語文教研會。 何文勝(1999):中港台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信息庫的比較研究,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頁17-27,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何文勝(1999):中學中國語文教學改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輯於鄭燕祥、周敬偉和徐國棟編 《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何文勝(1999):中學中國語文科新課程內容的兩個基本問題,《語文教學》雙月刊 2,頁3-11。 何文勝(1999):「以能力訓練為編選體系的初中中國語文實驗教科書」的編寫與教學實驗計劃,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何文勝(1999):目標為本課程小學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評議──聽話與說話的學習重點,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何文勝(1999):目標為本課程中學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評議──聆聽與說話的學習重點,論文發表於華東師範大學及 香港教育學院合辦之「中國語文與人文素質教育國際研討會」,香港,1999.12。 何文勝(1999):目標為本課程中學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評議──閱讀與寫作的學習重點,輯於鄭燕祥、周敬偉和徐國棟編 《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何文勝(1999):能力訓練型初中漢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建構,論文發表於世界漢語學學會及德語區漢語教學協會合辦之 「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德國,1999.08。 何文勝(1999):《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科書教法》,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何國祥(主編)、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編(1999):《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何文勝(2000):香港語文課程與教學模式,輯於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師範學院研討會論文集》頁229-246,台灣,台東師範學院。 何文勝(2000):能力訓練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與教師新的教學思維,論文發表於香港浸會大學主辦之 「香港2000思維工程研討會」,香港,2000.06。 何文勝(2000):從大陸、香港語文教學改革經驗建構台灣九年一貫語文教科書的編選體系,輯於台東師範學院編 《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東師範學院。 何文勝(2000):新世紀中學中國語文教學的反思,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之 「中文科教學研討會新世紀語文教學」,香港,2000.06。 |
HUI, King Ho Andre 許經豪 |
關之英、許經豪(1999):小學在職中國語文科教師對中國語文教科書的意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
IP, Sui Lin Stella 葉瑞蓮 |
區婉儀、何志琠M葉瑞蓮(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的聽、說訓練,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區婉儀、葉瑞蓮和何志琚]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習作評估,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54-575,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張永德、葉瑞蓮、鄺銳強和梁玉華(研究報告翻譯)(1999):簡閎達、羅耀珍、許明輝、甘志強、卡理思和陳王佩雯撰寫 《目標為本課程的發展與實施研究報告》頁181,香港,香港教育學院和教育署。 區婉儀、葉瑞蓮和何志琚]2000):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習作評估之先決條件--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輯於徐國棟編 《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
KWAN, Che Ying 關之英 |
關之英(1999):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師復修課程一個重要的元素──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和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主辦之「中國語文與人文素質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海,1999.12。 關之英(1999):從寫作題型看香港一個小學寫作課程的改革──全語文寫作教學,論文發表於香港教師中心、 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華人地區教育改革研討會:邁向廿一世紀的教育改革--教師與社會變遷」,香港,1999.10。 關之英(1999):掌握閱讀的竅門,輯於《小學中文廣泛閱讀--教學參考資料(小一至小三)第一輯》頁106-110, 香港,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 謝錫金、關之英、黃潔貞、祝新華和羅嘉怡(1999):小學中國語文教學改革:從研究到實踐,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關之英、許經豪(1999):小學在職中國語文科教師對中國語文教科書的意見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 關之英(2000):小學中國語文教師速讀能力評估,論文發表於香港理工大學雙語學系主辦之 「語文測試與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香港,2000.01。 關之英(2000):四種漢字識字教學方法的比較分析,輯於鄭燕祥、周敬偉和徐國棟編 《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頁123-14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關之英(2000):全語文寫作教學的實踐與推廣,論文發表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之 「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國際華語教學研討會」,新加坡,2000.06。 關之英(2000):香港小學低年級學生書面句型研究,論文發表於St. Diego State University主辦之 「第十二屆北美漢語語言學術研討會」,St. Diego,2000.06。 關之英(2000):脫下枷鎖的寫作──全語文寫作教學,《小學中文教師》創刊號,頁14-16。 劉筱玲、梁掁威、吳智光、關之英、陳愛倫、湛寶雲和蔡萍萍編(2000):《小學中文教師》1 & 2, 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學會。 謝錫金、關之英、黃潔貞和祝新華(2000):愉快有效的中國語文學習,輯於李榮安(系列主編)、 陳城禮和方駿合編《學與教的喜悅》卷1,頁115-130,香港,朗文出版社。 |
KWOK, See Ho 郭思豪 |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一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二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三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四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綩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五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六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綩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總論),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
KWONG, Yiu Keung 鄺銳強 |
鄺銳強(1999):「一膽、二力、三功夫」──淺談說話教學的策略,《語文教學》雙月刊2,頁12-13。 鄺銳強 (1999):中國語文科教師提問技巧研究,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355-36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張永德、葉瑞蓮、鄺銳強和梁玉華(研究報告翻譯)(1999):簡閎達、羅耀珍、許明輝、甘志強、卡理思和陳王佩雯撰寫 《目標為本課程的發展與實施研究報告》頁181,香港,香港教育學院和教育署。 |
LAI, Siu Ming 黎少銘 |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一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二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三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四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綩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五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六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綩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總論),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
LAM, Hon Sing 林漢成 |
林漢成(1999):香港小學普通話新教材分析,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00-114,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林漢成、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研究報告》,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張壽洪、盧興翹、唐秀玲、莫淑儀和林漢成(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能力初探,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73-490,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林漢成、張壽洪(2000):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學生問卷分析,輯於徐國棟編 《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
LAU, Hing Wah 劉慶華 |
劉慶華(1999):由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引發的幾點反思,論文發表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樂學會、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和嶺南大學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合辦之「中國新音樂史論暨二十世紀中國新音樂學術研討會」,香港,1999.12。 劉慶華(2000):小思作品分析──論《彤雲箋》,輯於黃維樑主編 《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353-3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劉慶華(2000):《好雨無聲》,香港,匯智出版社。 劉慶華(2000):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教科書內容研究,論文發表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之 「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國際華語教學研討會」,新加坡,2000.06。 劉慶華(2000):評陳學超:《通俗閒適:九十年代中國散文主潮》,論文發表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主辦之 「九十年代兩岸三地文學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0.06。 劉慶華(2000):評閰純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黃慶雲的兒童文學創作》,論文發表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主辦之 「九十年代兩岸三地文學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0.06。 劉慶華(2000):擬聲詞問題再探,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學教育研討會」,香港,2000.06。 |
LAU, Se Yiu 劉社堯 |
何志琚B廖佩莉和劉社堯(1999):香港幼稚園兒歌初探,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劉社堯、廖佩莉和何志琚]1999):香港幼稚園常用兒童文學評估研究,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35-553,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
LEE, How Chung 李孝聰 |
Cheng, M. Y. V., Lee, H. C., Lau, S., Hui, A., Wong, H. M., Leung, H. M., & Wu, Y. Y. (1999). Symposium I: School-based creativity enhanc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Hong Ko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ong Kong, 1999.11. 鄭慕賢、李孝聰、關樹培和陳聖根(2000):《創意教學網上行》,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
LEE, Kwai Sang 李貴生 |
李貴生(2000):汪中、凌廷堪文學思想析論─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的兩個方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頁213-262。 李貴生(2000):評朱耀偉教授(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四溟詩話》的傳釋觀念),論文發表於香港大學主辦之 「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0.04。 李貴生(2000):評洪濤教授(從語諱的角度剖析《紅樓夢》的英譯問題──「後設紅學」系列論文之一),論文發表於香港大學主辦之 「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0.04。 |
LEE, Yuk Mui May 李玉梅 |
李玉梅(1999):金應熙老師(1919-1991)的文化觀,論文發表於中山大學歷史系主辦之「紀念金應熙教授學術研討會」,中國,1999.12。 李玉梅(1999):吳宓日記(1910-1948)中所呈現的中國社會,論文發表於南開大學主辦之「明清以來中國社會(14-20世紀)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1999.08。 李玉梅(1999):翦伯贊40年代在香港的學術活動所透視的史學觀念,輯於于沛編《史學理論研究》3,頁52-66。 |
LEUNG, Chun Wai 梁振威 |
梁振威(1999):從小學中國語文科的教材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初探,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及華南師範大學主辦之 「中國語文與人文素質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海,1999.12。 梁振威(1999):從異步教學的精神看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的輔導教學,論文發表於湖北大學異步教學研究中心主辦之 「湖北大學第十四次全國中小學異步教學研討會」,昆明,1999.07。 李子建、梁振威和楊熾均(1999):小學中國語文科教材:學生課程經驗的初步探究,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8-42,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李子健、梁振威、高慕蓮(1999):從學生的角度探討小學中國語文科的課程與教學,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梁振威、黃生明和李子健(1999):香港小學輔導教學的探究:現況和改革,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香港教育研究學會第十六屆週年研討會」,香港,1999.11。 梁振威、陳寶蓮、潘麗雯、李子健、趙志成和黃顯華(1999):普及教育制度下中文教師信念與實踐: 一個初步的探究,《基礎教育學報》8 (2),頁29-43。 黃生明、梁振威和李子建(1999):小學中國語文科教育電視的功能:回顧與前瞻,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3-67,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Wong, H. W., Lee, C. K., Fok, P. K., Poon, L. M., Ni, Y. J., Hau, K. T., Chan, P. L., Chiu, C. S., Hon, H. S., Hui, K. F., Lam, T. S., Leung, C. W., Li, W. S., Ma, H. T., Sze, P., Tsui, C. C., & Yu, W. M. (2000). A Final Report on Earmarked Grant Research Project "An Evaluation of the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Hong Kong (2nd phase): Curriculum, Teacher's knowledg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 Learning Difficulties". Hong Kong: Supported by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梁振威(2000):從社會發展的情況看香港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的發展,輯於鄭燕祥、周敬偉和徐國棟編 《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頁145-160,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梁振威(2000):從異步教學的精神看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輔導教學,輯於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編 《中學中國語文科輔導教學》頁69-180,香港,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劉筱玲、梁振威、吳智光、關之英、陳愛瑜、湛寶雲和蔡萍萍編(2000):《小學中文教師》1 & 2,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學會。 |
LEUNG, Man Yee 梁敏兒 |
梁敏兒(2000):共同體的想像:柏楊筆下的國民性,輯於黎活仁、龔鵬程、李瑞騰、劉漢初、黃耀 梁敏兒(2000):《老殘遊記》的寫景:近代風景描寫的形成,論文發表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之 「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0.04。 梁敏兒(2000):完全性的追求,《魯迅研究月刊》3,頁48-59。 梁敏兒(2000):兩文三語政策與多文化主義,論文發表於早稻田大學主辦之「21世紀與教育改革」,東京,2000.03。 梁敏兒(2000):風景 梁敏兒(2000):都市文學的空間:八十年代的《秋螢詩刊》,輯於黎活仁、龔鵬程、李瑞騰、劉漢初、黃耀 梁敏兒(2000):懷鄉詩的完成:余光中的詩與香港,輯於黃維樑、江弱水等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頁199-21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和中文大學出版社。 黎活仁、龔鵬程、李瑞騰、劉漢初、黃耀 |
LEUNG, Pui Wan Pamela 梁佩雲 |
Leung, P. W. P. (1999). Comparative relations in Chinese. In R. Berry, B. Asker, K. Hyland, M. Lam, (Eds.), Language Analysis, Description and Pedagogy (pp.126-142).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Lingnan University. Leung, P. W. P. (2000). First year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ing in Hong Kong. In K. T. Tsui, (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er Education 1999 (in CD-ROM).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Leung, P. W. P. (2000).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formation packagi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 comparison between Science texts written for junior secondary students. Proceedings of 12th 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CD-ROM). Tokyo: JACET. 梁佩雲﹝2000﹞:如何為駕駛導師提供普通話訓練,輯於邵敬敏、唐世陶主編《滬港商務普通話教學探索》, 頁129-138,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LEUNG LEUNG, Li Li Lily 梁梁莉莉 |
梁莉莉(1999):從三份香港報紙看港式中文的詞匯,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
LI, Chung Hoi 李忠海 |
杜振醉、張國松、李忠海和馬小蘭(1999):《課室會考普通話預試試卷第一冊:中四適用》,香港,課室教材出版有限公司。 杜振醉、張國松、李忠海和馬小蘭(1999):《課室會考普通話預試試卷第二冊:中五適用》,香港,課室教材出版有限公司。 |
LIU, Pui Lee 廖佩莉 |
廖佩莉(1999):跨世紀小學中國語文課程的回顧與展望,《現代教育通訊》51,頁26-27。 何志琚B廖佩莉和劉社堯(1999):香港幼稚園兒歌初探,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劉社堯、廖佩莉和何志琚]1999):香港幼稚園常用兒童文學評估研究,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35-553,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
LO, Hing Kiu 盧興翹 |
盧興翹(1999):從香港普通話科的特質和教學取向談到師資培訓工作,《基礎教育學報》8 (2),頁1-2。 朱素英、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怎樣教好普通話》,香港,商務印書館。 林漢成、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研究報告》,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張壽洪、盧興翹、唐秀玲、莫淑儀和林漢成(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能力初探,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73-490,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
MA, Hin Tse 馬顯慈 |
馬顯慈(1999):朱熹(1130-1200)思想與現代道德教育,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香港教育研究學會第十六屆週年研討會」,香港,1999.11。 馬顯慈(1999):《基礎語文新編》(修訂版)一至三冊,香港,賦邦有限公司。 馬顯慈(2000):朱熹(1130-1200)思想與現代道德教育,《亞太語文教育學報》3(1),頁25-42。 馬顯慈(2000):從語言學角度談談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輯於徐國棟編 馬顯慈(2000):試論香港中學會考課程「中國語文科」(1989-1999)之教學式與語文成績評估, 論文發表於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和中國語文教學中心主辦之「語文測試與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香港,2000.01。 |
MOK, Suk Yee 莫淑儀 |
朱素英、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怎樣教好普通話》,香港,商務印書館。 林漢成、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研究報告》,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唐秀玲、莫淑儀和朱素英(1999):《學好普通話小二下》,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張壽洪、盧興翹、唐秀玲、莫淑儀和林漢成(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能力初探,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73-490,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Tong, S. L., Mok, S. Y., & Mok, H. (2000). Course Handbook: Use of Putonghua. Hong Kong: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NG, Chi Kwong 吳智光 |
劉筱玲、梁振威、吳智光、關之英、陳愛倫、湛寶雲和蔡萍萍編(2000):《小學中文教師》1 & 2,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學會。 |
PAK, Wan Hoi Anthony 白雲開 |
白雲開(2000):「六四」香港詩作初論,輯於黎活仁、龔鵬程、劉漢初和黃耀 白雲開(2000):周裕耕:《柏楊:非貴族的知識分子》,輯於黎活仁、龔鵬程、李瑞騰、劉漢初、黃耀 白雲開(2000):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的閱讀創作痕跡,論文發表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等主辦之 「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0.04。 白雲開(2000):電子商業對商業運作的影響,《秘書》4,頁129-30。 白雲開(2000):電子商業活動下的商業寫作,《秘書》6,頁38-40。 朱耀偉、白雲開(第一分冊主編)、黎活仁、龔鵬程、劉漢初和黃耀 |
POON, Kin Chung 潘建忠 |
潘建忠(1999):圖式與句式教學 ──一個轉折複句的教學實驗, 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及華東師範大學主辦之「國際語文素質教育研討會」,上海,1999.12。 |
POON, Ming Sun 潘銘燊 |
Storey, P., Carless, D., Bodycott, P., Poon, M. S., Ho, M. S., Zhang, B., Zhang, H. M. (Eds.) (1999). Asia-Pacific Journal of Languages in Education, 2 (2). 潘銘燊(1999):人雅語不俗──談粵語入文問題,論文發表於香港臨時市政局公共圖書館主辦之 「第三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香港,1999.12。 潘銘燊(1999):「中學應教修辭格」芻議,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與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辦之 「中國語文與人文素質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海,1999.12。 潘銘燊(1999):香港樓盤介紹語言分析,論文發表於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主辦之 「第四屆現代應用文國際研討會」,香港,1999.12。 潘銘燊(1999):《熱鬧的寂寞》初版,新加破,SNP Editions Pte Ltd。 潘銘燊(2000):閱讀理解中多項式選擇題的客觀性--一個個案研究,論文發表於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主辦之「語文測試與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香港,2000.01。 |
SO, Kit Yuk 蘇潔玉 |
劉文采、蘇潔玉(1999):《啟思普通話•小三上、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
SOON, Ai Ling 孫愛玲 |
孫愛玲(1999):綜合教學與句型教學,論文發表於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主辦之「第十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二十一世紀的漢語教學」,Hannover,1999.08。 孫愛玲(1999):語言教學理論與普通話教學,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90-198,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孫愛玲(1999):語段寫作教學,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Soon, A. L. (2000). Ling and Long. In K. K. Tam, S. H. Yip, & W. Dissanayake, (Eds.), A Place of One's Own Stories of Self in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pp. 97-110).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孫愛玲(2000):兒童故事與寫作教學實踐,論文發表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之 「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國際華語教學研討會」,新加坡,2000.06。 |
TANG, Shing Fung 鄧城鋒 |
鄧城鋒(1999):香港的大學預科存廢問題研究,論文發表於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香港教育研究學會第十六屆周年研討會」,香港,1999.11。 |
TONG, Ho Kin 湯浩堅 |
梁慧霞、湯浩堅(1999):聽記及聽辨能力的訓練和評估,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湯浩堅、盧明輝(2000):《串串心聲》1,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le.ied.edu.hk/chinese/creative/previous/previous01.htm. 湯浩堅、盧明輝、鄭瑞琴、梁慧霞、陳慰敏和潘溫文(2000):廣州話口語譯作書面語,輯於 《語文增潤課程自學教材》,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湯浩堅(2000):香港中學教師常用實用文調查及訓練課程芻議,輯於徐國棟編《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湯浩堅、盧明輝(2000):《串串心聲》2,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le.ied.edu.hk/chinese/creative/current01.htm. |
TONG, Shau Ling 唐秀玲 |
朱素英、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怎樣教好普通話》,香港,商務印書館。 林漢成、唐秀玲、莫淑儀、張壽洪和盧興翹(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水平調查研究研究報告》,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唐秀玲、莫淑儀和朱素英(1999):《學好普通話小二下》,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張壽洪、盧興翹、唐秀玲、莫淑儀和林漢成(1999):香港小六學生普通話能力初探,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 《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473-490,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Tong, S. L., Mok, S. Y., & Mok, H. (2000). Course Handbook: Use of Putonghua. Hong Kong: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TSE, Ka Ho 謝家浩 |
Tse, K. H., Chan, S. C., & Yu, N. K. (2000). 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Authoring-system Tool in Chinese (with 2 Computer Games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CD-ROM).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謝家浩(2000):無它 (IT) 不行?資訊科技在中文教學的應用及反思,《啟思教學通訊》1,頁10-11。 |
TSE, Suet Mui 謝雪梅 |
謝雪梅、林建平(2000):試析中文科與普通話科堙u文化」的內涵和特質,輯於周漢光編《優質中文教學》 頁133-14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 |
WONG, Leung Wo 王良和 |
王良和(1999):《王良和詩選尚未誕生》(1986-1998),香港,東岸書店。 王良和(1999):《世紀末的新聲音──「我們詩選」序》,香港,我們詩社。 王良和(1999):尚未誕生,《文學村》5,頁10。 王良和(1999):房子,《純文學》14,頁91-92。 王良和(1999):從世紀末到新世紀的文化對談,藍田人VS北京人,《我們》詩刊8,頁9。 王良和(2000):如山韞玉,如玉含光──論黃國彬的心理定勢兼析 《聽陳蕾士的琴箏》,輯於黃維樑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良和(2000):北京人,《我們》詩刊9,頁20。 王良和 (2000):飛蛾展翅,《文學世紀》1。 |
WONG, Yan Nar 黃仁娜 |
黃仁娜(2000):孩子作文後,老師還可以做些什麼,論文發表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之 「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國際華語教學研討會」,新加坡,2000.06。 |
YEUNG, Kwai Hong 楊桂康 |
何國祥(主編)、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編(1999):《語文與評估》(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
YEUNG, Yu Chuck 楊汝則 |
林耀成、袁子良、潘世榮、黃仲基、楊汝則、朱慧玲、鄭振初、戴美霞、吳香生、劉偉唐和謝鏡珍(1999): 《小學音樂學》,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林耀成、潘世榮、黃仲基、楊汝則、朱慧玲、鄭振初、廖玉光、戴美霞、吳香生、劉偉唐和謝鏡珍(1999): 《小學體育科教學》,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林耀成、潘世榮、黃仲基、楊汝則、朱慧玲、鄭振初、廖玉光、戴美霞、吳香生、劉偉唐和謝鏡珍(1999): 《小學體育科課程》,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
YU, Yuen Yee Frankie 余婉兒 |
余婉兒(1999):小學中文詞匯教學的構想,論文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主辦之 「一九九九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香港,1999.12。 余婉兒(2000):小學各體文教學的構想,論文發表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之 「第九屆國際漢語語言學會議暨華語教學國際研討會」,新加坡,2000.06。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一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二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三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四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綩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五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婉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第六冊),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余綩兒、黎少銘和郭思豪(2000):《小學中國語文科寫作教學設計》(總論),香港,教育署輔導視學處中文組。 |
ZHANG, Bennan 張本楠 |
Storey, P., Carless, D., Bodycott, P., Poon, M. S., Ho, M. S., Zhang, B., Zhang, H. M. (Eds.) (1999). Asia-Pacific Journal of Languages in Education, 2 (2). 張本楠﹝1999﹞:用普通話教中文科是否可以在小學試行?香港,《現代教育通訊》51,頁22。 張本楠﹝1999﹞: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評分標準問題,輯於何國祥、何文勝、傅健雄和楊桂康等編《語文與評估》 (一九九八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596-617,香港,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張本楠、楊若薇(1999):《普通話正音教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楊若薇、張本楠﹝1999﹞:現代漢語重疊式形容詞的拼音標注及其讀音,《中國語文通訊》51,頁12-17。 張本楠﹝2000﹞:《中國人文學科基礎課程(一)歷史與文學:中國文學》,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何國祥、張國松、張連航、張本楠、吳麗萍和鄭崇楷(2000):香港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設想及相關師資培訓課程的構擬, 輯於徐國棟編《一九九九年教師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唯讀光碟格式),香港,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 |
ZHANG, Hong Ming 張洪明 |
Storey, P., Car-less, D., Bodycott, P., Poon, M. S., Ho, M. S., Zhang, B., Zhang, H. M. (Eds.) (1999). Asia-Pacific Journal of Languages in Education, 2 (2). You, R., Zhang, H. M., & Tang, F. (Eds.) (1999). The Series Contemporary Chinese Linguistics, 6 & 7.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Zhang, H. M. (2000). How did the concept of tonal prosody in Chinese verse come abou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cu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ingapore, 2000.06. Zhang, H. M., Zhang, M., & Chan, M. (Eds.) (2000).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Newsletter, 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