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第10周】孩子負面行為的處理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孩子不守規矩時,家長可以清楚點出孩子的錯處,並藉着「角色取替」,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繼而去補救。這個管教孩子紀律的方法叫做「誘導」。

家長管教孩子的手法,大致可分為3類:

權力壓制:家長的說話就是命令,孩子必須服從規則。家長無需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要服從這些規則,因為它們都是「聖旨」,不遵循「聖旨」就不會有好下場,因為家長不單可能會懲罰孩子,亦可能會罵孩子或打孩子。

愛的撤離: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向孩子表示自己不會再愛護或照顧孩子,故意令孩子感到焦慮和不安(如:「你再和其他小朋友爭玩具,媽媽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爸爸就把你丟在這裏,不帶你回家!」)。

誘導: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對規則多加解釋,讓孩子明白規則背後的原因,特別是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如:「你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會令到其他小朋友很害怕、很不開心。」)。這種管教方式認為孩子犯錯一定「事出有因」,例如,孩子搶人玩具其實就是想玩別人的玩具。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可以運用什麼正當方法去達到同樣目的(如:「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你可以開口問其他小朋友,可不可以和你一起玩。你亦可以輪流玩:等候別人玩完,自己才去玩。」)。家長教導完孩子後,亦要告訴孩子犯錯後可以如何補救(如:「不過你現在搶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除了要把玩具歸還,還要誠心向人道歉。」)。

家長愈多運用誘導,孩子就有愈高的同理心和利他行為﹙Helwiget al., 2014﹚。相反,家長愈多運用權力壓制和愛的撤離,孩子的問題行為和負面情緒反而愈多!下次孩子不守規矩時,家長自然知道可以如何應對﹗

參考文獻︰

Helwig, C. C., To, S., Wang, Q., Liu, C., & Yang, S. (2014). Judgments and reasoning about parental discipline involving induc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China and Canada. Child Development, 85, 115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