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學習多樣性】 打破孩子的性別刻板定型

有些社會有很強的性別刻板觀念,認為某些事情只有男性應該做(如建築工人),某些事情則只有女性應該做(如幼稚園老師)。但原來性別觀念較刻板的孩子,在處理壓力上比不上性別觀念較靈活的孩子(Lam & McBride, 2007)。原因很簡單,性別觀念較刻板的孩子覺得很多東西都不應該做、不應該試,在應對策略上自然少了很多選擇。究竟我們相信的性別刻板觀念怎樣來的?例如:女孩的衣服多為粉紅色,男孩的多為粉藍色。為什麼會這樣呢(Paoletti, 2012)?

原來在十九世紀初期,歐美的嬰幼兒衣服沒有性別之分,不論男女都是穿像裙子一樣的袍子,方便更換尿布或內褲。袍子主要是白色,即使弄髒了也可以用強力的漂白水清洗。那時的家長不認為有需要在幼兒時期突出孩子的性別。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服裝公司為了開拓市場,賺更多錢,便開始鼓勵家長買特定顏色的衣服給女孩和男孩穿,所以嬰幼兒的衣服開始用顏色區分男女。至於為什麼粉紅色代表女性,藍色代表男性,原來只是當時服裝公司按市場需求得出的結果。在十九世紀中期,粉紅色曾經是男性化的象徵(代表堅強),而粉藍色是女性化的象徵(代表嬌嫩)。慢慢市場的口味改變,歐美人民覺得粉紅色較為女性化,粉藍色則代表男性化,於是顏色的性別又變了﹗

由所謂男性化及女性化的顏色可見,很多性別刻板定型都有點隨意,沒有道理可言。再加上靈活的性別觀念可令孩子更有能力處理壓力,作為家長,我們有沒有需要堅持孩子按性別作出不必要的選擇呢?男孩子跳舞、女孩子踢足球,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