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欺凌】 什麼是欺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從72個國家及地區、共54萬名學生收集數據,了解學生的朋輩社交情況和情緒發展結果(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研究發現,在受訪的5,000名香港學生中,有32%表示曾於一個月內多次被朋輩欺凌,情況的嚴重程度屬全球之冠。

要避免孩子受到欺凌,家長首先要懂得欺凌的定義。原來欺凌可以分為三種(Bullying UK, 2019):

• 身體欺凌:受害人的身體遭到刻意傷害,他們的衣服、文具或物件遭亂扔或毀壞。
• 言語欺凌:受害人遭到言語攻擊,或被人改十分難聽的花名或長期被惡意取笑。
• 關係欺凌:受害人遭到惡意中傷,令他們受到越來越多人排擠,漸漸變得形單影隻。

身體和言語欺凌,與小朋友的扭打遊戲和無傷大雅的朋輩取笑有點相似。要分辨孩子是否真的受到欺凌,家長須要進一步留意下列情況﹙Bosacki et al., 2015﹚:

• 孩子是否感到傷害?扭打遊戲和無傷大雅的取笑程度溫和,沒有傷害別人的意圖。但欺凌含有惡意,往往會令孩子感到失聲痛哭、鬱鬱不歡,甚至身體受傷。
• 孩子是否感到歡樂?孩子在扭打遊戲和互相取笑過程中嘻嘻哈哈,開心蹦跳。但欺凌不會令孩子有任何愉快的感覺,孩子只想逃離現場。
• 孩子是否一味被動?孩子參與扭打遊戲和互相取笑時「互有攻守」,時而被追被取笑,時而追打和取笑別人。但受欺凌的孩子只是單方面被戲弄或打擊,並且沒有回擊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