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七期,第一冊,文章七(二零零六年六月)
吳佩儀、馮新偉
在小學課程中引入DNA概念與知識的經驗分享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1. 引言

在小學層面,以DNA的概念與知識作為學與教的切入點實非易事。因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常意識到細胞、基因和DNA等物質的存在,而且他們更不可能利用五官真正接觸過這些東西,所以很少機會基於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建構出關於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另一方面,在小學的常識科課程中,並沒有涉獵有關DNA的課題;但學生卻可在現今科學與科技急速發展的社會當中,透過圖書、報章雜誌、電視、互聯網、參觀科學館等途徑,接觸到很多與生物科技有關的資訊,如基因食物、複製動物和藥物生產等。倘若學生缺乏對於DNA及基因的基礎知識,他們很難掌握生物科技這應用層面的認識。基於上述的兩點,現在是很值得在常識科的課程中加入一些分子生物學的基礎概念作為增潤,一方面幫助他們從閱讀或其他媒體了解分子生物學及生物科技,追上時代的節奏;另一方面亦提供機會誘發學生對科學與科技的學習興趣及好奇心,從而為培養未來的科學家鋪路。其實,這些出發點跟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當中結合了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與科技教育三個學習領域)所倡議的互相呼應和緊扣的。

本論文的目的旨於分享如何運用一套經翻譯及改編的教材,輔以生活化的例子,教授一班四年級學生認識DNA的經驗,當中以學生各方面的表現、家長的回饋及教師的反思對有關的教學作出評估,藉此讓其他有興趣教授DNA的學校作參考。

 


Copyright (C) 2006 HKIEd APFSLT. Volume 7, Issue 1, Article 7 (June,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