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一(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蘇詠梅、鄺潤歡
在小學課堂進行「日蝕」的教與學研究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6. 結果

6.5 「計劃 - 教學 - 評估」模式的改善教學

四名教師考慮在前測所得到的數據作共同計劃教學設計,且採用「計劃-教學-評估」模式互相支持教學。即是三名教師一同觀看首名教師的課堂教學,課後作回饋及檢討,然後修定及計劃第二名教師的教學,如此類推。(表十二)至(表十四)是每一課後四名教師共同檢討後所擬定改善建議及實際情況分析,反映到「計劃-教學-評估」模式能促進改善實際教學。

表十二:在第一課後檢討擬定改善建議及在第二課的實際教學情況分析

 

在第一課後檢討擬定改善建議

在第二課的實際教學情況

1.

移走投影機,讓學生有更多空間進行模擬活動;

ˇ    學生活動空間增加,活動較自如。

2.

讓學生講出日蝕傳說;

ˇ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

逐張展示網上圖片;

ˇ    讓學生細心觀看圖片,效果良好,學生投入學習。

4.

網上搜尋活動 由於時間有限,預先進入網頁;

ˇ    省卻了輸入網址的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5.

課後延續課業 著學生繪出成因及過程。

ˇ  還未有清楚指示,到底是要繪出成因還是過程、還是要在同一張紙畫下兩者。

 

表十三:在第二課後檢討擬定改善建議及在第三課的實際教學情況分析

 

在第二課後檢討擬定改善建議

在第三課的實際教學情況

1.

更多討論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ˇ    仍需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多討論。

2.

刪去搜尋日蝕的種類 (網上活動工作紙的目的是讓學生搜尋日蝕出現的時間)

ˇ    讓學生更集中注意力搜尋一個重點。

3.

電腦模擬的地球月球要加大,令所有同學都看到模擬現象;

ˇ    加大了地球月球的影像,學生看得更清楚。

4.

把第一個電腦模擬移前到同學模擬天體的運動來鞏固學生的想法;

ˇ  效果理想,電腦模擬能幫助學生把先前的模擬形象化。

5.

用一個大型的發泡膠球解說日環食的過程;

ˇ    比純粹講述好,學生似更解。

6.

對學生的回應提出更多具挑戰性的問題,並使用實在的例子;

ˇ  教師不斷發問並挑戰學生的答案。學生有更多思考機會。

7.

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學習;

ˇ    仍需加強學生的討論。

8.

讓全組一起完成網上搜尋的工作紙,更具效率;

ˇ    學生投入感加強,且提高了效率。

9.

預備間尺用以顯示地球、月球及太陽在同一直線的位置。

ˇ    學生看得更清楚。教導學生以工具作科學探索。

表十四:在第三課後檢討擬定改善建議及在第四課的實際教學情況分析

 

在第三課後檢討擬定改善建議

在第四課的實際教學情況

1.

更多學生的參與;

ˇ    有更多學生的參與。

2.

利用發泡膠球及投影機,學生展示及繪畫各種日蝕的過程;

ˇ    效果理想,增加了學習趣味。

3.

利用近日關於日蝕的新聞及學生原有的知識來開始課堂教學;

ˇ    效果理想,聯繫起日常生活與課堂知識。

4.

學生小組討論來測試月球在不同位置(接近或遠離地球)所產生的不同日蝕現象;

ˇ    學生討論氣氛良好。

5.

總結時,學生討論個人的理解及想知多些問題。

ˇ   時間倉卒,學生未及表達自己意見。

在第四堂教學後的檢討,眾教師都認為還要在以下各方面作改善:如果教學時間容許的話,應儘量減少教師主導的教學時間,多些學生小組的交流和討論,及由學生共同探討活動的步驟和原因,再向全班作匯報。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1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