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三期, 第一冊, 文章二(二零零二年六月)
鄭美紅、李啟明
利用資訊科技教授科學︰對學生學習的啟示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利用資訊科技教授科學的概念框架

從上述例子可見,能否利用資訊科技促進科學科的學習是有賴教師能否運用正確的方法。 Bailo & Sivin-Kachla (1995) 指出要運用資訊科技達致有效的學習效果,是要取決於多個層面,包括:教師的角色、學生的特質、學科內容、及學習活動的實際推行。圖一說明了利用資訊科技教授科學各層面的統整關係。

學習的成效可從評估學習成果及表現得知。無論評估結果是以分數或文字描述表達,所作的判斷都是根據學習過程前一些既定的標準及準則來訂定的。而這些標準則反映了學習目標的實踐程度。圖一所見,整體的教育目的為科學學習領域訂定了本科的學習目標及課程。老師便是根據這個學習領域框架選擇及組織學生將要學習的科學內容。為達致全人發展的教育目的,除了科學的知識及技能外,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亦應留意下列問題:學習內容是否只靠記憶,還是要求較高層次的思維技巧?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需要同時培育學生合作及溝通等技巧?內容是否涉及價值判斷及道德問題?學習活動是否能提供機會讓學生發展其創造力及自學能力?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及內容後,教師應明白自身的角色是一個學習環境的締造者。在傳統的教室中,教學策略多以教師主導。資訊科技則多用以傳達及解釋視聽資訊,是協助老師講解的輔助工具。在開放式的教室裡,教師是一個學習的推動者。他/她引導學生參與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環境中產生互動並主動地探究學習內容。資訊科技則是在教師的協助下,讓學生建立知識及發展各種共通能力的有效認知工具。然而,教學策略及資訊科技的選取,乃取決於教師所持有的教學信念、也受其對學習理論的認知程度的影響。他/她是否堅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的價值?他/她是否明白學生的個人特質及其需要?他/她是否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哪些條件或因素包括心理的、生理的、社群的及環境的能夠增進學習的果效?以上都是應用資訊科技於科學教育所須要考慮的要點。

各界不斷鼓吹在科學教室應用資訊科技,然而教師實應細心留意資訊科技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資訊科技的推廣,必須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目的,而非只為引入新的教學科技而盲目地進行。


Copyright (C) 2002 HKIEd APFSLT. Volume 3, Issue 1, Article 2 (June,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