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八期,第一冊,文章十一(二零一七年六月)
陳正治、劉嘉茹
同儕團討對科學概念改變之探討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背景

依據研究者在一些大學的通識教育中,有關生活中物理學科普演講中,進行的觀察與調查,發現到約有80%的在場學生,同意與肯定物理科學之實用性與重要性,可是在物理學習上具有興趣的學生,比率僅0.5%,甚至,非常討厭物理的學生竟超過一成,排斥學習物理的現象令人好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國中、高中階段,紙筆考試評量的比例過高,一般實用性的科普實驗貧乏。

環顧現今大學的科學教育或科教類通識課程之設計越趨實務應用,對理工科系的學生,是為一大福音,但是,對於非理工科類的大學生,在學校中能與科學教育的接觸或學習,仍屬機會鮮少。特別是自1990年後,台灣地區廣設大學後,屬於非理工類(如設計與管理)的學院與就學人數比例大增,傳統理工學院的學生比例相對減少,也因此,對於一些日常生活中科學現象的發生,較少關心。研究者亦發現許多的通識科教或科普演說,大都是講者言之、聽者聞之,高度欠缺學習前的先備知識交流與討論、更遑論學習中的互動與體驗,以及學習後的成效檢驗。

然而,物理現象的普及與應用,卻高頻率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電磁波、奇異的共振現象,或因空氣流體壓差產生的交通事故等,均與科學應用概念有關,常見於新聞報導,以交通事故相關的新聞為例:

  1. 騎乘機車者與大卡車會車或超車時,被氣流捲入大卡車輪下的事故;
  2. 站立在火車站月台上的黃色警戒線危險標示區內,過站未停的火車帶來高速氣流壓差,外側空氣將人推擠至軌道區域的事故;
  3. 高速公路上疾行的貨車,當後車斗無遮蓋物時,車斗內輕巧的物體,往上往後飛車外,造成砸中緊隨在後車輛的事故。
  4. 高鐵火車會車時產生抖動,高速公路上同向車速差異太大時也會產生抖動現象。
  5. 河川外側凸出彎流處水流速大於內側凹陷處,。

事故發生,新聞總會鉅細靡遺的描述與報導事故中,人事時地物之細節,再以意外事故總結,鮮少就事件的因果,做科學性的探討與論述,以避免再次發生類似事故,科學觀念與教育的推廣與普及,確實為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對大學生獲取一般科學新知的管道做了觀察與訪談,不意外地,網路知識與維基百科是主要提供資料與資訊的來源,但僅止於資訊傳遞,卻無法針對科學新知做進一步的互動、學習,或是解惑。此外,根據觀察,在學校內許多科學屬性的通識課程,多採用傳統講述式的教學,教學設計上,與老師討論科學議題的機會不多,學生有感科學離生活越來越遠、也越來越生疏。科教教學與學習的調整,確實有其必要。

二、研究目的

為推廣與普及科學觀念與教育,並嘗試在科教教學與學習的調整,本研究設計以位於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簡稱科工館)為實驗場域,該館在每年寒、暑假期間,均有大批大學生報名從事實習或社會服務等志工類工作,科工館舉辦之科學類營隊的大學生實習志工,於短期(約兩週)志工勤前教育訓練中,融入生活物理科學重點學習(如:柏努利定律),運用「同儕討論」教學策略,操作「科學類博物館科學學習認知」課程,進行物理科學學習。研究目的在以準實驗教學設計與質性研究,探討此同儕討論教學對大學生在生活物理學上,概念轉換與學習成效造成的影響,檢驗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在大學生的科學觀念與教育的推廣與普及上發揮的效能。

三、名詞釋義


Copyright (C) 2017 EdUHK APFSLT. Volume 18, Issue 1, Article 11 (Ju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