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文化領袖論壇後的感想 (7.6.2013)

2013文化領袖論壇後的感想 (7.6.2013)

五月底六月初是我極為忙碌的一周。 一方面我參與籌備超過半年的2013 文化領袖論壇在5月27到29日舉行,結束後5月31日至6月3日馬上到上海音樂學院參加藝術管理系的十周年系慶。籌備和參與這次論壇的一些感想要到一周後的今天才有空分享。

不少朋友問我,今年我作為論壇主席Summit Chair究竟擔任什麼角色? 我的解讀是與擔任一個藝術節的“節目總監”類似。香港大部分的大型文化藝術節目均採用集體決定的模式,在負責員工提出策劃方案後,由董事局或董事組成的藝術小組討論通過。之前三年的文化領袖論壇我作為主辦方藝術管理人員協會董事局的成員,主要參與講者講題的最後決定。今年我站在更前線,在藝術管理人員協會高級經理林尹芝女士的協助下,負責論壇主題的整體解讀、建議講者、題目、內容大綱、時間安排等。再由兩個主辦方的負責人做最後決定。其實大型論壇的策劃工作很像籌辦一個藝術節(不好意思,大概籌辦藝術節的經驗已經進入我的DNA),要考慮一藍子因素 -- 主題、對內容的接受能力、講者知名度、多元化、題目的吸引、本地特色、討論深度、對本地文化發展的影響等, 所以有節目總監是合適的。

今年論壇很幸運能夠成功邀請如此多位出色的國際講者 ,無論是來自國際還是區域的講者,個個都是很有知名度的出色業界專家。其實籌備一個論壇和藝術節一樣,這是無法控制的因素 --- 你希望邀請的講者(藝術家),不知道有多少位能夠配合論壇的日期。其實部分講者我們曾經上屆邀請,但時間上無法配合,但今年我們邀請過程非常順利。今年參與論壇的觀眾人數大大增加, 相信也反映講者和講題的吸引力。個人特別欣慰是在創業精神主題下我們加入了比較強的區域元素。第二天聚焦大中華地區案例,第三天下午討論本地的情況,以幾位元近年特別活躍的藝術家和藝術管理人員為焦點。 令在香港討論這個主題的內容不同於其他地方 (正如每個城市的藝術節需要找到它的特色一樣)。當然這些改變不完全是我個人的主意,例如西九表演藝術總監茹國烈提出撰寫案例,使討論能夠更為深入,並留下有用的資料(在此我應該感謝西九的高級研究主任張薇出色的報告)。

相信論壇的每位參加者都找到令他/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講者。我的“論壇之星”是Sir Clive Gillinson和朱宗慶校長。Sir Clive 以英國人的身份談到公共資助容易令獲資助者不願意承擔風險 (the danger of public funding going for the safest),我有較深的感受。本來公共資助藝術活動的動機是補足巿場的不足, 支持藝術機構進行高風險的創新活動,但看到一些藝管人本末倒置丶以獲得更高額的資助為目標, 在估算觀眾及收入時極為保守,不願意承擔任何風險,他們的做法只會使有關機構自主能力降低。Sir Clive 的演講非常多“金句”,例如建議藝術機構關心它們的工作如何使市民的生活更為豐盛,並強調“找到問題比找到答案重要”等等,極富啟發性。朱宗慶校長真情分享他如何嘗試讓打擊樂團“永續經營”,10多年來堅持不上臺演出的矛盾心情,同樣令我感動。

今年的“總結對談”選擇以較年青的藝管人為主角,個人感覺效果不錯。他們裡面有真正的創業者,讓我們聽到年青創業者的心聲(不問回報,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敢於反叛(回避主持人預先設置的問題),讓參與者感受到他們的個性和活力, 衷心希望他們未來成為論壇多位講者提到  “money follows vision” 的典範!

很希望聽到參與觀眾對論壇的意見和建議,讓這個業界一年一度的活動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