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台節目談《論語》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2015年7月17日、24日)


7月17日和24日,「論語與現代社會」項目總監、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施仲謀教授 和項目主任蔡思行博士接受新城電台數碼生活台「潮讀四千年」節目的訪問,談論《論語》對 現代人的價值。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施教授指出,2,500年歷史的《論語》在 今天並未過時,它對現代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仍富有時代意義。施教授解釋了不少一 般人對《論語》原文的誤解,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應該只從字面上簡單解釋為學習和交友的樂趣,而是指學習了知 識後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實踐應用,因此值得高興。施教授指出,有朋(同門師兄弟)從遠方而 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環境,令古人感到高興是切合當時的情況,但在今天的社會未必適切。 然而,如果以「近者悅,遠者來」這兩句來解釋,即統治者施行惠民的政策,使受管治的人民 感到快樂,遠方的人亦聞善政而來,這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在今天仍有政治、 社會的時代價值。至於「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要求。孔子雖為 萬世師表,但不見用於其出生的魯國,被迫在外顛沛流離十四年之久,但他的仁道思想又不見 用於其他諸侯國, 更受陳蔡之厄,險些喪失性命。然而,孔子並不因為不為世所知而有怨懟, 反而默默著書立說,整理《詩》、《書》、《禮》、《易》、《樂》和《春秋》六經,為後世 留下寶貴的儒家經典,這正是「君子」的典範。

蔡博士亦談及孔子提出「學而知之」、「困而學之」的道理。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 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一出生便知道天下 的道理,是聖人的境界;通過學習而知道的,孔子說是一個好榜樣;面對人生困境而去學習, 又次一級;如果「困而不學」,則可說是無可救藥矣﹗因此,蔡博士認為時下年輕人面對挫折 和困境如中學文憑試失敗、失戀等,更應該要主動學習,裝備自己。

施教授和蔡博士亦談到孔子思想在倫理、德育、美育、音樂、教育、政治、管理等方面的 理論和實踐,在今天社會並未過時,我們要古為今用,活學活用。

孔子賢弟子七十二,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資質和性格,孔子「因材施教」的方式是中國 教育理論最寶貴的資產。孔子弟子子路和冉有先後向孔子詢問,聽到合於義理的事便應立刻去 做嗎?孔子對子路說,只要父親和兄長在,必須先詢問他們的意見才去做;但對冉有則說,聽 到便立刻去做。這是否屬於「雙重標準」呢?另一位弟子公西華亦有類似的疑問而向孔子提 出。孔子回答說,因為子路性格急進,所以要他謹慎從事;冉有性格退縮,所以需要對他加以 鼓勵。明白這個故事,便能了解「因材施教」的真正意思。

在今天物質功利的社會,「孔子喜歡賺錢嗎?」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施教授指「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貴榮華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去求取。施教授亦提出孔子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Do unto other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正刻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內,可作為今天國 際外交的宗旨。蔡博士認為這句說法合乎理性主義,因為需要人思考甚麼行為是不容於社會倫 理,從而作出利己利人的行動。近年來中國提出和平崛起和「一帶一路」,以協助第三世界國 家建設的互惠互利精神,可說是符合這樣的思想。

如欲收聽上述節目的訪問,可鍵入以下的連結,登入「宇宙狂熱」下午3時至4時的時段 重溫︰http://www.metroradio.com.hk/MLD/ProgramArchive.aspx?channel=MLD&language=tc&da te=2015/07/17;http://www.metroradio.com.hk/MLD/ProgramArchive.aspx?channel=MLD&language =tc&date=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