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mong Hong Kong Citizens (Chinese only)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

香港市民及中醫使用者醫療習慣及態度研究

 

Download   Report

 

              香港中醫藥專業化發展歷時二十餘年,在業界推動及政府支持下,中醫藥越來越得到市民的認同。雖然香港中醫就診率在1997年後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在過去十年卻有停滯不前的現象。由於在香港關於中醫使用者醫療行為及態度的研究屈指可數,故此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聯席總監趙永佳教授領導的中醫藥政策研究團隊,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以三個不同層級的研究,包括採取隨機抽樣的全港電話問卷調查(1500個樣本)、採取類聚抽樣的中醫診所使用者問卷調查(500個樣本),以及採取理論抽樣的深度訪談(40個樣本),從宏觀到微觀層面,完整且深入地瞭解香港市民,尤其是中醫使用者的求診行為,以及他們對中西醫療的態度。

 

電話調查結果可見,整體受訪者向西醫求診的比例比中醫更高然而在中醫和西醫使用者裏,認為該類療法治療有效的比例相若,可見中西醫都各得到它們的使用者的認可1)。在處理嚴重病方面,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西醫比較有效;一般病方面,認為西醫有效者較多,但與認為中西醫差不多者的比例相差不大。受訪者普遍認為西醫副作用較大,而在整體信心與「幫助瞭解自身病情」的問題上,認為「中西醫差不多」和「西醫較優」的比例相若。在「對病人身體以外因素有更多關顧」方面,認為「中西醫差不多」和「中醫較優」者所佔的比例相若,「西醫較優」的比例最少,可見受訪者頗為認同中醫在整全治療方面的優勢(表2)。

 

受訪者最主要透過親戚朋友得知關於中醫藥的資訊(表3),其次是大眾傳媒、網上社交媒體或群組、私家診所及醫院,最少的是政府診所及醫院。由此可見親友,大眾傳媒以及網上社交媒體或群組在中醫藥的資訊傳播過程裏擔當重要的角色,而政府診所及醫院在中醫藥推廣的角色上則比較次要。

 

受訪者自評對中醫藥有一定知識(表4),也有興趣進一步認識(表5),然而他們實際的認識和他們的自評有差距。我們分別透過四條題目(表6)評估受訪者對中醫藥及其制度的實際認知。在有關中醫藥的知識方面,我們問及「安宮牛黃丸可以日常食用作保健用途」,根據中醫業界合作夥伴的專業建議,正確答案為不可以,僅51.1%受訪者回答正確,回答錯誤及不知道的合共48.9%。雖然安宮牛黃丸對特定疾病有顯著功效,但市民若缺乏中醫藥知識,未經醫囑自行用藥,可能構成健康隱患。另外三個問題可參考表6

 

關於中醫普及教育方面(表7),近六成受訪者同意政府應在中小學課程中加入中醫藥內容,更有高達八成受訪者同意政府應在大眾媒體推廣中醫藥知識。由此可見,受訪者除了有興趣認識中醫藥知識,也普遍認為政府應該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受訪者普遍希望公營醫療可以提供中醫服務(表8),如果提供的話將會增加他們向中醫求診的可能性。

 

中醫診所調查結果可見,中醫診所受訪者向中醫求診的目的,治病和調理身體的比例各約一半(表9),可見除了治療疾病,中醫調理或預防在使用者心中也是很重要。儘管中西醫並用在中醫使用者裏非常普遍,但是他們對中醫療效的滿意程度和使用頻率遠比西醫高(表10。(由於中醫診所調查的對象是中醫使用者,他們在比較中西醫時可能會比較偏向中醫。)中醫使用者對上一次中醫提供的治療普遍滿意,另外只有約一半中醫使用者表示對西醫上一次提供的治療滿意,可見他們對西醫治療的滿意度較中醫低。同時向中西醫求診的受訪者傾向告知中醫師關於自己使用西醫西藥的情況,甚於告知西醫關於自己使用中醫中藥的情況;向中西醫求診的受訪者也略認為中醫師比西醫對他們同時使用中西醫藥的反應正面(表1112)。由此可見在中醫使用者心中,他們和中醫師的關係略為密切。此外,大部分不向西醫求診的純中醫受訪者表示不看西醫的原因是西藥比較多副作用,其次是因為西醫沒辦法使他們痊癒,只有非常少數是感覺西醫對病人不友善。可見純中醫使用者較傾向因為擔心西藥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甚於西醫療效不佳或不友善(表13)。

 

中醫使用者對中醫也有頗強的認同,大部分使用者有固定求診的中醫師(表14)。不少中醫使用者把中醫師的學歷視為他們考慮選擇中醫師的重要因素(表15),重要程度僅次於「中醫師診所和受訪者住所或工作地點的距離」這個因素。中醫使用者對中醫師的學歷有要求,認為更高學歷會增加他們求診的可能(表16)。

 

研究挑選五類業界夥伴認為中醫較為擅長的病種,讓受訪者評價中醫和西醫哪個比較擅長,從而理解中醫使用者的看法。受訪者認為中醫都比西醫擅長治療該五類病種:其中得到他們最高認同的依次是亞健康狀態、失眠、濕疹、鼻敏感及關節痛症(表16)。中醫使用者認為中醫中藥及西醫西藥預防及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病的效果相若(表17,但較傾向認為中醫中藥更有效於預防,而西醫西藥更有效於治療。此外絕大部分受訪者也對中醫介入長期病及危重病的治療有信心(表18)。在公營醫療方面(表19),大部分中醫使用者認為政府對中醫發展資源投放不足;他們大多數也認為公立醫院應該為新型冠狀病毒病患者提供中醫治療的選擇;他們大多數也認為公立醫院應該為新型冠狀病毒病患者提供中醫治療的選擇;他們大部分也認為中醫應可轉介病人進行化學檢驗及放射檢驗。此外,大部分受訪者也認為中醫醫院的服務應該涵蓋嚴重疾病及一般疾病。20

 

我們建議政府可以從五個層面支持中醫藥進一步發展,包括:

1. 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增加長者醫療選擇;電話調查研究發現,年齡較高(60歲或以上)的受訪者群組,比其他群組更傾向使用中醫。他們對目前健康的滿意度較其他群組低,故此對醫療需求也會較大。政府可透過以下三個方法來進一步優化醫療券:一是降低醫療券申請年齡,從現有的65歲調低到60歲,為更多長者提供醫療選擇。政府曾多次優化醫療券計劃,2017年將申請者的合資格年齡由70歲降低至65歲,根據統計處資料,跟中醫求診的使用者的年齡中位數從2017年的49歲,增至2019年的53歲,故此可以推斷2017年調低申請年齡的優化政策促進高齡群組向中醫求診的意願,若進一步調低可有助更多有需要的長者選擇中醫服務。二是根據年齡遞增或收入遞減來調整醫療券的資助金額,這是由於高齡使用者求診的病症也較嚴重,需要更多醫療開支,政府調整資助可以讓較高年齡及資產較少的申請者申請更多資助,以滿足長者的醫療需求,保證他們的健康。三是促進醫療券的宣傳:根據我們的調查,仍有1/4受訪的高齡群組受訪者不知醫療券可以用來向中醫求診,政府也可以再加強宣傳醫療券的應用,讓長者更瞭解自己擁有的醫療選擇。

 

2. 成立中醫專業學院,設立中醫專業資格架構;由於中醫使用者對中醫專業資格有一定要求,政府可協助業界成立中醫專業學院,業界可透過該學院建立中醫專業資格架構,制定中醫學士後進修及職業晉升階梯。由於業界對中醫專科分科有爭議,政府可協助業界設立專業發展的對話平臺,讓業界探討基於中醫理論為原則下如何為中醫師構建專業資格的架構。這個對話平臺可以透過廣邀中醫師參與,透過討論不同的專業資格制定議題,釐清分歧,從而逐漸在一些議題上達成共識,再作為業界專業發展的方向。政府也可以透過這個計劃設立中醫師晉升階梯架構,制定相關的職稱及薪金水平,先在十八間中醫教研中心作為實踐,讓其他中醫服務機構作為參考。如此一方面可進一步促進中醫專業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有助保障市民健康。

 

3. 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促進中醫求診及保證市民用藥安全;研究發現受訪者對中成藥知識的認知仍未足夠,若政府和業界攜手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協助他們正確用藥,可對市民健康有更多保障。政府可從三個層面入手,進行中醫藥普及教育:一是透過政府場所或公營機構,如各區民政事務處、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的醫院或診所,以提供單張、短片或講座,進行中醫藥普及教育。二是更積極在大眾媒體上推廣中醫藥知識,如同政府推廣醫療券一般,以廣告形式在互聯網、電視、報章雜誌介紹中醫藥知識或服務。由於大眾媒體是市民認識中醫藥的第二個重要途徑,政府透過此途徑推廣中醫藥知識,應可獲得不錯的效果。三是在中小學課程裏加入適當的中醫藥健康知識,除了讓學生從小認識傳統中華醫學文化,也可促進他們和家中長輩的代際溝通。年長一輩常把中醫藥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如起居作息或飲食習慣。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可讓不同世代把中醫藥知識以非制度性的方法在生活文化裏傳承。

 

4. 持續優化教研中心,進而在公營醫院診所提供中醫服務;政府可從以下三個方法對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營運模式及現有中醫治療新冠病毒病的資助服務進行優化,從而逐步完全把中醫納入公營醫療服務:一是增加對病人的資助,逐步增加中醫服務的資助,以衛生署及醫院管理局轄下的普通科門診的每次診症50元作為參考,調低中醫門診的費用。二是參考醫管局醫生及護士的薪酬,為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中醫師制定薪酬架構,相信能把優秀的中醫師留在診所為病人提供優質的資助中醫服務。三是加強現有的中西醫協作服務,納入嚴重傳染病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向之一,邀請三所大學中醫學院的學者、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中醫師及私營中醫界別的專家,一起為公立醫院裏的新冠患者提供中醫服務。

 

5. 中醫醫院涵蓋不同病種,提供多元醫療服務;中醫醫院應該具備治療不同病種的能力,根據病人需求發展全方位的治療服務。除了上述的病種,醫院也可考慮發展一些中醫擅長治療但現時仍未普及的服務類型。舉例如情志病為中醫擅長的病種,在西醫系統裏為情緒病,是香港常見的病種。近來有研究都指出香港人在經歷疫情下,患情緒病的患者比例都有增加。現時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都有各自擅長的病種治療的經驗,政府可以整合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經驗,為中醫醫院發展不多元化病種治療服務作為基礎。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

中醫藥政策研究團隊

 

趙永佳教授 香港研究學院聯席總監、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

施德安博士 香港研究學院高級研究助理

 恩小姐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

張懿松醫師 註冊中醫師

 

20211126

 

傳媒查詢:香港研究學院高級研究助理施德安博士(電話:2948 8869)。

 

本研究項目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醫藥發展基金資助

 

本資料/活動(或由獲資助機構)所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中醫藥發展基金諮詢委員會、中醫藥發展基金執行機構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觀點或意見。

 

 

附表:

香港市民電話問卷調查(1500個樣本)

 

1. 受訪者的中西醫求診習慣及主觀療效評估(%

 

 

 

中醫

 

 

西醫

跌打

針灸

中醫全科

過去一年曾求診*

71.8

7.9

9.6

26.6

過去一個月曾求診*

27.8

0.5

2.5

9.5

治療有效(基數為有向該類療法求診的受訪者)

65.1

67.4

59.4

60.5

注:*數字為佔受訪總人數的百分比。 由於受訪者可在受訪前一年求診多種醫療類別,列百分比加起來可能不等於 100%

 

2. 受訪者對中西醫印象的比較(%

 

西醫

差不多

中醫

病情較快見效

82.6

15.8

1.6

嚴重疾病較有效

75.9

18.7

5.4

一般疾病較有效

43.5

31.5

24.9

副作用較大

83.6

15

1.5

較有信心

43.3

44.2

12.5

較有助瞭解病情

47.2

33.7

19.1

對生活方式或情緒等更多關顧

18.6

41.6

39.7

價錢較貴

47.4

36.1

16.5

 

3. 受訪者接觸中醫中藥資訊的途徑

 

百分比%

親戚(家人)朋友

44.9

大眾傳媒(即電視、電台、報紙等)

22.2

網上社交媒體或群組

11.5

私家診所及醫院

11.1

政府診所及醫院

5.1

無接觸

5.1

總數

100

(N)

(1303)

 

4. 受訪者對中醫中藥知識的認知程度的自我評估

 

百分比%

沒有認識

26.6

有少少認識

65.2

頗有認識

6.8

非常有認識

1.4

總數

100

(N)

(1480)

 

5. 受訪者對認識中醫中藥知識的興趣的自評

 

百分比%

沒有興趣

14.3

少少興趣

42

頗有興趣

32.1

非常有興趣

11.5

總數

100

(N)

(1468)

 

6. 受訪者對中醫藥知識的實際認知(%

 

回答正確

回答不正確

不知道

安宮牛黃丸可以日常食用來保健

51.1

14.5

34.4

食用紅棗會令人身體受寒

62.3

11.5

26.3

醫療券可用於中醫

63.6

9.7

26.7

香港現時有本地培訓的大學學位中醫師

79.8

3.4

16.8

 

7. 受訪者對中醫普及教育的意見(%

 

同意

一半一半

不同意

政府應在中小學課程中加入中醫藥內容,以增加市民大眾對中醫藥的認知

59.5

21

19.5

政府應在大眾媒體推廣中醫藥知識,以增加市民大眾對中醫藥的認知

80.7

12

7.3

 

8. 受訪者對公營中醫服務及中西醫合作的意見(%

 

同意

一半一半

不同意

公營醫院或診所應加入中醫門診服務

87.4

8

4.7

若公營醫療提供中醫服務,會多看中醫

60

25.9

14.1

當有健康問題時,若醫療機構中西醫合作治療,會願意接受治療

48.7

30.7

20.6

 

中醫診所使用者問卷調查(500個樣本)

 

9.這次看中醫主要的目的

 

百分比%

治病

55.9

調理身體

44.1

總數

100

(N)

(517)

 

10. 中醫使用者對上一次中醫及西醫提供治療滿意程度的比較(%

 

中醫

西醫

滿意

86.3

53.6

一般

12

40.6

不滿意

1.7

5.8

 

11. 中醫使用者有否告知中醫師及西醫關於自己同時使用中西醫藥的情況的比較(%

 

告知中醫師關於自己使用西醫西藥的情況

告知西醫關於自己使用藥的情況

78.9

49.8

沒有

21.1

50.2

 

12. 中醫師及西醫對中醫使用者同時使用中西醫藥的反應的比較(%

 

中醫

西醫

正面

43.1

31.2

沒意見

50.5

60.7

負面

6.4

8.1

 

13.不看西醫的原因

 

百分比%

西醫沒辦法讓我痊癒

17

感覺西醫對病人不友善

0.4

西藥比較多副作用

82.6

總數

100

(N)

(86)

 

14. 你現在有沒有固定求診的中醫師?

 

百分比%

68

沒有

32

總數

100

(N)

(532)

 

15.中醫使用者選擇中醫師時的考慮因素優次(%

優次

中醫師性別

中醫師年齡

中醫師學歷

中醫師畢業地區

診所距離

1

17.6

7.4

32.8

9

33.3

2

7.5

26.6

21.1

25.2

19.5

3

11.6

22.5

20.5

29.6

15.7

4

15.1

38

11

23.6

12.3

5

48.2

5.5

14.5

12.7

19.1

 

16.中醫師的學歷越高,例如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會增加你選擇的可能性嗎?

 

百分比%

67.7

不會

32.3

總數

100

(N)

(532)

 

17. 中醫使用者對中西醫擅長處理病症認知的比較(%

 

西醫

差不多

中醫

鼻敏感

17.8

26.6

55.6

濕疹

10.7

20.8

68.6

關節痛症

27.2

23.2

49.6

失眠

13.7

23.9

62.4

亞健康狀態

8.8

17

74.2

 

18. 中醫使用者對中西醫藥預防及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病信心的比較(%

 

同意

一半一半

不同意

中醫中藥:可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

37.8

45.8

16.4

可有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病

39.4

48

12.6

西醫西藥:可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

33.9

50

16.1

可有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病

45.6

48.9

5.5

 

19. 中醫使用者對中醫介入治療長期及危重病信心的比較(%

 

同意

一半一半

不同意

有一些病患,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西醫治療需要長期用藥,中醫藥介入可以幫助減藥或解決長期用藥的問題

77.4

18.6

4

在一些危重病,如末期癌症,中醫藥介入可以幫助減少病人疼痛,改善生活質素或延長壽命

75.2

20.5

4.3

 

表20. 對中醫藥相關政策的看法%

 

同意

一半一半

不同意

目前政府投放在中醫發展的資源已經足夠

3.9

22

74

公立醫院應該為新型冠狀病毒病患者提供中醫治療的選擇

75.9

17.5

6.6

中醫應可轉介病人進行化學檢驗及放射檢驗。

85.3

12.9

1.8

 

21. 對中醫醫院服務涵蓋的看法%

 

 

嚴重疾病(如肝炎、胃潰瘍,或者心臟有事等)

6.1

一般疾病(如治療頭痛、經常失眠,或者感冒等)

8.6

兩者兼備

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