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里程
1881
首间官立师范学校成立
1939
    |
1982
罗富国师范专科学校、葛量洪师范专科学校、柏立基师范专科学校、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及语文教育学院相继成立
1994
各前师范院校合并,香港教育学院正式成立
1996
教院获纳入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
1998
开办首个学士学位课程
2004
教师教育课程获政府授予自我评审资格
2009
政府接纳教资会检讨工作报告小组建议的独立发展方案,让教院稳步迈向以教育为本,兼具研究实力,并提供多元学科学习环境的院校
2013
教院颁授哲学博士学位予首批毕业生
2014
教院向教育局提交正名为大学的申请
2015
教资会向教育局提交检讨报告,建议向教院授以大学之名
2016
2016年5月27日,教院经刊宪后依例正名为香港教育大学
规划背景
我们的传承与成就

香港教育大学1(教大)为一所政府资助大学,提供副学位、学士学位、修读式学士后及研究生等全方位课程。本校传承多所前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深厚基础,致力为本港学校培训优秀教师。每年,约有一千名专业的学前、小学及中学教师于本校毕业,而本港逾八成已完成培训的幼稚园及小学教师,以及三成已受训的中学教师均为本校毕业生。我们更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先锋。自2003/2004年度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设立以来,七成半获奖者亦为本校毕业生。

拥有逾450名香港教育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的专家,本校的学术人员组成坚实的团队,参与并支持教学、研究与知识转移活动。在2017 Quacquarelli Symonds(QS) 世界大学学科的最新排名中,本校于教育领域位列全球十三、亚洲第二。

「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理念

建基于教大获授予教育课程的自我评审资格,「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的理念旨在让学生汲取多元学科知识,从而提升教师教育质素。本校推出多个与教育相关的学科课程,由此令这两类课程创造协同效益。在共同的核心课程框架下,学生必须选修至少一个所属学院以外的科目,并可选择修读第二主修或副修所属课程以外的其他学科。校方提供的广泛课程组合,同时营造出多元学科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作跨学科的学术及专业交流,从而扩阔视野,丰富学习体验。

「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的理念于多个由教资会资助的课程中实现,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及创意艺术与文化课程(即【创意艺术与文化文学士】、【语文研究文学士】、【全球及环境研究社会科学学士】及【心理学社会科学学士】)。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课程优势,为教育科系学生提供多元学科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可以从这些课程中自由选读第二主修、副修或选修科目。

崭新的研究生课程亦为本校增添学术优势。例如各学院均有专家进行跨学科协作,为不同组别学生提供独特的进修途径。部分学科组合注重教育成份,其余则建基于与教育相关的学科优势。作为本港及区内提供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院校,本校现开办哲学硕/博士课程、教育硕/博士课程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的硕士课程。

本校持续推行「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的理念,将可确保:

  1. (a) 以教师教育为核心使命;
  2. (b) 发展多元学科的学习环境,以支援学生学习;及
  3. (c) 维持研究环境,以推动本港、区内,以至全球教与学的创新。
全球及本地的变化

香港是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正面对发展中的经济体及全球化带来的双重挑战。随着各地从封闭的人才经济转趋开放,创新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学习者的需要正不断调整。这种种变化对加强全球触觉及可持续议题的了解,需求日渐殷切。

迅速冒起的本地文化及创意产业,带来更加多元化及可持续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政府正锐意把香港打造为金融及科技枢纽。人口老化使医疗及社会服务需求增加,是以劳动人口的质与量均要提升。一股前所未有的推动力,正驱使高等院校承担促进创新及创意的关键角色。

上述变化对本港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形成巨大挑战。本校该如何应对,尤其如何在学术发展、研究与知识转移三方面作回应,自是策划未来发展的重点。当然,挑战同时带来机遇。校方因应目前面对转变的压力所作的恰当回应,将有助本校成功发展。

本校于教育界的重要角色

二十一世纪,全球环境及社会需求急速转变,对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当资讯可经由互联网快速流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担当促进学习的角色,协助学生获取、挑选,并分析资讯。因此,教师的功能已超越教室。他们不但要身教言传,更要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指导其生涯规划、参与学校支援小组及与社会互动。

本校作为香港最大的教师教育机构,在带领教育及相关政策讨论方面,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锐意培育优秀教师、推动学与教的创新、加强教育领袖训练、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并推动足以影响教育、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卓越研究。

首先,我们致力培育优秀教师的核心能力,包括正面的人格、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本校的课程不但涵盖上述元素,更宣扬专业操守、正向教育及中国文化等备受忽略的传统价值。自2016/17学年起,所有全日制学士课程学生均可从「正向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课程中,选修一个三学分的科目。这些科目旨在协助学生认识并巩固正向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同时与教大的整体课程及共通成果相融汇,并与教育更广义的社会目标衔接。

第二,我们推动学与教的创新,协助学生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勇于迎接新的学习体验,并为他们装备教育专业所需要的可转移技能。数码科技的广泛应用,意味学生不但要具备使用数码工具的能力,而且必须学习相关科技的基本原理,与及掌握充分发挥其学习、专业发展及教学潜能的途径。因此,「编程教育」,即促进运算思维发展,对加深学生这方面的认识尤其重要,甚或有助他们构思及制作自己的教育应用程式。为加深社区人士对数码科技的认识,我们还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以便他们汲取编程知识及发展应用程式所需的运算思维技巧。

学科之间的分野往往扼杀创意。我们致力打破这些屏障,鼓励不同角度的互相欣赏和彼此尊重。我们亦注重基本的创业教育,让学生提高风险意识,并认识冒险的意义,例如引导他们认识创业存在的风险,让年轻人明白每个决定均有机会成本。整体而言,透过与不同企业和中学合作,我们积极传扬创业概念和相关技巧。

第三,我们将在学校,尤其针对中、高管理层,加强教育领袖训练。由于资深教师大多会担任行政职务,他们不仅是教室里的领袖,在校内亦然。我们将为教师提供领袖训练课程,满足他们在不同事业发展阶段的需要。

第四,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是本校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培育学生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士和热心社会事务的公民,并能作好自主终身学习的准备。为补足正规课程,非正规的学习体验是全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为学生提供各种非正规学习体验活动及其他本地和非本地的学习机会,重点涵盖:领导才能发展、学生赋权、国家及全球触觉,以及校园生活、体验式学习、全球及文化增润活动。

第五,本校的研究及发展理念是推动足以影响教育、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卓越研究。以此为目标的研究直接影响教学和知识转移。以研究带动教学,正是本校以教师教育为核心使命的根基;而知识转移,则可加强我们与社会及相关界别的连系。

校级及院系级研究中心均可印证研究对实践「教育为本,超越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这些中心不但专注于重点项目的研究,还提供比较角度及国际分析观点,让学生探讨一些重要议题,其中包括:教育与发展、家庭与社区、全球化的挑战,以及一系列重大社会、教育、文化及政治议题的政策回应等。

本校素来采用实证为本的方式评核良好的学与教表现。我们要求学术人员汇报,如何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自己的学与教活动。研究充实教学,包括课程发展与教学内容。我们更积极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提升教学、教师教育、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及政策的倡议,而教学与研究的紧密连系亦有助研究生发展,尤其在教学法范畴方面。

1 香港教育大学于2016年5月27日刊宪前,是香港教育学院。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