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

張仁良
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系 金融學講座教授

2004-6-23
星期
 

上一篇

香港創業板何去何從


 

中國證監會五月十七日正式公布在深圳交易所設立中小企板塊;「懷胎」數載的「中小企業板」終於上周正式運作。當人們都在關注「中小企業板」完善內地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大責任」時,它對香港創業板市場的挑戰也不容忽視。

  本港創業板現在約有一百九十五間上市公司,其中三十家是內地企業。此次「中小企業板」的設立,無疑將對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形成分流,從而使市值超過七百四十億元的香港創業板市場地位受到一定的打擊。因為內地企業一般傾向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交易所上市,而且在內地上市成本相對較低,即可以享受較高的市盈率;所以對內地企業來說,「中小企業板」是頗具吸引力的。有監管者認為,本港創業板市場是以港元集資,而「中小企業板」則用人民幣,因此那些想籌集外資的內地企業,香港創業板還有市場;然而,時至今日,試問港元與人民幣有何分別呢?

股份增加成交卻減

  除了「中小企業板」,新加坡的主板和二板(SESDAQ)也是香港創業板固有的競爭對手。由於新加坡證券市場的門檻相對較低,加上它對民企發行上市的開放態度,對中小企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因此,香港創業板現階段面臨的挑戰是值得深思的。

  回顧本港的證券市場,創業板近年來的表現實在是令人憂心:雖然二○○三年上市公司數目由一百六十六間增至一百八十五間,然而總成交量卻下降了百分之十三點一八(由四百四十億跌至三百八十二億),平均每家公司每日成交量不足八十萬元;同年的集資總額倒退百分之四十九點四五,只有四十六億元。在主板市場,三十三種藍籌股佔了差不多成交額的一半,加上一些大型的H股,剩下的七百多種股票,所佔成交量估計不足百分之十五;這七百多種股票和創業板的股份成交,其實差別不大,如果基金經理想為他們的投資組合找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細股」對沖,相信主板中的「仙股」也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因此,創業板「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也就不那麼明顯了。

與深圳板合作未嘗不可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狀和挑戰,香港創業板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呢?

  有人提出創業板可以仿效新加坡,降低入市門檻,藉此吸引中小企。筆者認為這種方法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對創業板造成更多的不利影響。首先,降低門檻的確可使更多的公司得以上市,然而,吸引不到更多資金入場的話,只會攤薄個別股的成交量,更不能滿足中小企的融資需求。其次,創業板本來就以高風險見稱,相信大家對「人去樓空」的艾克國際記憶猶新;不說創業板,就算在上市要求嚴格的主板市場,「主席失蹤」的例子也有發生,比如最近的遠東生物制藥,股價在一天之內急瀉逾九成,令廣大股民蒙受巨大損失。若再降低創業板門檻,此類案例可能愈來愈多,進一步增加投資風險。

  筆者對創業板的發展方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針對創業板流動性低的問題,引入莊家制。在股價大起大落或交投冷淡的時候,莊家有責任開價,從而保證市場的流動性和穩定性。這種體制對「高風險高回報」並具波動性的創業板來說,無疑非常合適。

  第二、一個市場的成功與否往往體現在上市公司的質而非量。創業板作為創投行業的主要集資平台,接納上市的公司很多素質偏低,經營模式不夠成熟,具有很大的試驗性。不得不承認,一部分長期虧損的公司證明了它們的營商模式已經被市場所否定;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樣的公司還是一樣掛牌上市。如何完善退市機制,把成功和失敗的中小企區分開,將是創業板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大部分內地企業眼中,香港的證券市場是規範和效率的象徵,能來香港上市值得炫耀,更有助於提高企業信譽,降低貸款成本;因此,創業板更要加強公司管治,去糟粕,留精華,努力打造創業板的品牌。

  第三、與深圳的「中小企業板」合作也不失為可行的發展方向之一;憑藉兩個市場各自的經驗以及二地的地理優勢,深港聯手相信能創出另外一片天空。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