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二冊, 文章十(二零零三年十二月)
吳洪成、李兵
洋務運動時期西學科學與科技知識的引入及相關教科書的編譯
下一頁

洋務運動時期西學科學與科技知識的引入及相關教科書的編譯

 

吳洪成、李兵

中國 重慶 北碚 400715
西南師範大學 教科院

電郵︰liliezi@swnu.edu.cn

 

收稿日期︰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九日(於十二月十五日再修定)


內容


引言

洋務運動發生發展於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19世紀60年代,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洋務官僚,按照他們的認識和需要對開明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思想有所摘取有所發揮。1867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奕訢在一份奏摺中寫道:"夫中國之宜謀自強,至今日而已亟矣。識時務者,莫不以采西學、制洋器為自強之道。[1]"他們以此為標榜,興起了所謂的"洋務運動"。這是中國封建統治集團的一個應變、自救運動,其目的是為加強封建政權,應付來自國內外的壓力。在此之前,清政府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天朝大國的威嚴受到損害,社會矛盾加劇。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直接威脅清政府的政治統治。"千古之一大變局"的社會危機,國內外紛紜複雜的矛盾鬥爭,內憂外患,這就迫使封建統治者內部發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主張改變以往的內政外交方略,通過學習西方的技藝、器物製造等"西學"知識內容及軍事、機械技能,以鞏固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秩序,這就是歷史上的"洋務派"。他們打著"求富"、"自強"旗號從事的洋務運動旨在以西學的知識作為工具手段的"用",維護中國道德文化及政治制度的"體"。而"洋務教育"就是洋務派興辦"洋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興辦洋務學堂、派遣留學生、翻譯出版西學書籍等。

對教育內容的改革是洋務運動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他們設置新式課程,翻譯西學書籍,這時期,教材和種類日益增多,內容漸趨豐富。新式教材的編譯活動也隨之進一步展開。這一時期,傳教士的譯書規模日益擴大和組織化,促成了"學校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的成立。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近代的新式教材已渡過了其孕育期。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2, Article 10 (Dec.,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