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四期, 第一冊, 文章六(二零零三年六月)
鄭美紅、蔡慶麟
中學二年級科學專題研習 --「酸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科學探究流程

(二)設計實驗階段

在上一階段,學生清楚知道酸雨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在這個階段,學生須提出假設,解釋原因;此外,學生還要界定和分類問題中的因素(變因),然後設計實驗,以證明提出的假設。因為學生欠缺上述的科學探究經驗,所以須要透過討論,以及運用工作紙(表格六:實驗設計草案)輔助,引導他們思考、表達和分享自己的見解。

本活動是模擬酸雨的情況,並以酸性溶液作為人造酸雨。根據有關酸雨的資料,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成份;為了使實驗條件與真實情況相約,人造酸雨的成分應選用硫酸及/或硝酸。本活動是測量酸雨對植物生長速度的影響,所以選用植物時應考慮植物的生長速度。紅豆、綠豆和蠶豆是種植活動中常用的植物種子。

選定實驗材料後,就要考慮進行實驗的條件,例如:酸雨的pH值、澆水的次數、被陽光照射的時間,以及如何控制不變變因、訂定操縱變因和應變變因。首先,大多數人會以pH值小於5.0的雨水作為酸雨的指標,所以可選用pH值5.0或以下的酸性溶液。除酸性溶液本身的酸性外,溶液的化學成份亦可能影響植物的生長,故此教師可選擇所有組別使用同一種酸性溶液(硝酸或硫酸);或一半組別使用硫酸,另一半使用硝酸(如選擇後者,可比較每組的實驗結果)。另外,還須測試沒有帶有酸性(中性)的雨水,作為對照實驗。本實驗所探究的因素(變因)是「水的pH值」,因此其他影響植物生長的因素(變因),如澆水的次數、被陽光照射的時間等等,要保持不變,這是公平測試的原則。

本實驗主要量度植物生長速度的變化,還須量度一些保持不變的因素(變因),如氣溫和濕度,以查證它們是否真的不變,確保符合實驗假設。為了有系統且快捷地記錄大量數據,學生須設計數據記錄表記下這些數據。

完成設計後,各組同學把設計填在白紙上,然後在班上匯報,由老師評述各實驗設計的優點和缺點,然後設定一個或數個可行的實驗方案。實驗設計須填寫以下四項:

(i) 實驗目的
(ii) 儀器及材料清單
(iii) 實驗步驟
(iv) 實驗結果記錄

在進行實驗之前,讓學生根據假設,預測結果,以便他們進一步思考所探究的問題。


Copyright (C) 2003 HKIEd APFSLT. Volume 4, Issue 1, Article 6 (Jun., 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