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第二期, 第二冊, 文章三(二千零一年十二月)
蘇詠梅、鄭美紅
透過主動學習強化─教育學士課程學員的科學素養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科學素養

雖然"科學素養"這個名詞在科學教育界已經出現多時,不過至今還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有關由科學教育家所提出的科學素養要旨自一九五零年已開始受到考究,且乃源於口號化(Bybee, 1997)。其後,"科學素養"這個意念得到廣泛採納,由口號化發展成為經過細心詮釋的定義,變得更具原則性。 一九九五年,美國國家研究協會(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頒佈國家科學教育指標(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詳細說明科學教育的展望是要令廿一世紀全人類對科學都有進一步的認知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6) 。在教育指標的大綱中更進一步闡釋科學素養為「在一個充滿科學探究得來的產品的世界中,科學素養就是每個人必須有的。」此外,「科學素養在一些需要嶄新技巧的行業上同樣變得越來越重要,員工需要用心去學習、理解、創意地思考、作判斷、及解決難題。對科學及科學過程的了解都是取得這些技巧的先要條件。」

近年,亞洲地區都對科學素養有明確的訴求。如台灣的王美芬和熊召弟(1995)及魏明通(1997)在討論台灣的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和科學教育均關注到科學素養這個議題,他們所討論的科學素養主要是環繞美國進步科學學會的《2061計劃:科學全民化》(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1990)所提出的國民需要具有科學素養的--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國民具備生活的能力和責任,由於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更需要技術資訊、運用科技,以及人們與社會的關係,學校教育中的科學、數學和科技要能使國民的思考發展出瞭解和習慣,以便面對生活。此外,鄰近香港的廣州市九年義務教育的科學課程討論稿(廣州市教委教學研究室,2001)中亦有提到科學素養包括必要的、基礎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意識。

 


Copyright (C) 2001 HKIEd APFSLT. Volume 2, Issue 2, Article 3 (De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