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三期,第一冊,文章十一(二零一二年六月)
謝群,蘇詠梅
大中華地區生物學教育研究動向分析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結果與討論

本文以第一屆全球華人科學會議與會者所投稿並錄用的與生物教育相關的38份來自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論文進行分析,探討不同地區的生物學教育研究現狀和發展狀況。我們發現這些研究背後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國際熱點話題和議題的共同關注。此次會議的研究者跨越了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新加坡四個國家和地區,雖然研究者的背景地域不同,但是一些共同的話題,如教學策略、學生學習、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等受到一致的關注。在生物學具體內容的選擇上也凸顯一些熱點話題,如環境保護、遺傳、生物多樣性、生物倫理等。這些話題不僅是生物學教學中比較受關注的,而且也是當下時代不同社會公眾正在關注或較多關注的話題 [6]。

其次,本土研究與跨地域研究共存。本次分析的38份研究中,多數為本地區的研究者,立足本地區的生物學教學現狀和發展水準,提出分析本土生物教育中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總結發展的經驗。在熱點話題的選擇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話題本身就是跨地域的,如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研究者立足本土現狀,通過跨地域的資料分析,為本土的問題尋找解答,或者是利用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資源,來共同推進生物課程的發展和建設。

我們也發現研究者在研究風格上的區別,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中國內地的研究者與其他三地的研究者之間。在研究人員組成上,中國內地的13份研究中,沒有研究生的出現,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眾所周知,研究生是某一領域未來研究者的來源,雖然本次研究的缺席並不意味著中國內地的研究生沒有在這一領域做出貢獻。但是本次中國內地研究生的缺席,不得不另人擔憂中國內地在這一領域將來的發展。在選題上,中國內地的研究者傾向關注一些比較寬泛的話題,相比之下,其他三地的研究者的選題則更為具體和微觀一些。就具體的研究內容而言,中國內地的研究最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而臺灣地區的研究,則主要集中關注學生的學習和課外教育兩個方向。學生的學習已經成為近十餘年來國際科學教育界的一個的研究熱點已經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7]。本次中國內地研究的論文中較多的關注了課堂教學,中國內地的一線教師占中國內地研究者多數比重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比中國內地的研究而言,臺灣的研究緊貼國際研究的流行趨勢。在研究方法,中國內地的研究者更多的是通過理論的探討或者是質化的調查來搜集資料,其中搜集資料的主要方法是觀察和調查,進行分析,至於具體的分析方法,中國內地的研究者比較少採用。而其他三地的研究者則全部選擇實證(質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搜集資料的方法有觀察、訪談、問卷等,資料的分析有模型,軟體,編碼等。在研究結果上,中國內地的研究者更多的是提出建議和原則,而其他三地的研究則是基於資料分析後的一種事實性結論,重在說明是什麼的問題,或者怎麼樣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內地在研究方法上與其他三地的主要差異所在。

最後,分析中發現,在是次會議篩選的研究中,“科學與其他學科學習統整”、“科學教育與科技”、“與科學教育有關的歷史、哲學、社會、文化和性別事宜”等三個副題中並沒有生物學教育相關的研究,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參考性,提示我們生物學教育者在這些領域的工作的開展還需要加點力。

此次對四地38份研究的比較分析,我們發現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研究具有一些共性。其中,以國際熱點話題的關注方面有最大的一致性。同時,各地的研究又都顯示出了一定的本土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臺灣、香港三地的研究在研究者的背景、研究內容的選擇,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等方面存在較多的一致性,而中國內地的研究則與上述三地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意味著,在國際科學教育界,新加坡、臺灣、和香港都相對統一的採取了一些國際公認的方法,在關注一些國際流行的話題並進行研究,而中國內地的研究不論是研究者的組成,選題還是具體的研究方法上,都與上述三地存在差別。這種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內地與其他三地研究上差距的某種表現。

 


Copyright (C) 2012 HKIEd APFSLT. Volume 13, Issue 1, Article 11 (Jun.,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