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十三期,第一冊,文章二(二零一二年六月)
陳博,魏冰
中國內地高中化學課程中科學素養主題的研究
上一頁 內容 下一頁

結論與建議

結論

本研究為檢視中國內地現階段高中化學課程中科學素養主題的分佈情況,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和高中化學教科書中的科學素養內容。經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結論:第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能兼顧到「科學知識」、「科學的探究本質」和「科學、技術、社會、環境與人的相互作用」三主題方面的內容,但「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主題內容較為缺乏,且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和活動建議三個層次在科學素養主題分佈上有較大的差異;第二,高中化學新教科書三種版本在科學素養主題分佈趨勢上一致,均是「科學知識」主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科學的探究本質」主題,再次是「科學、技術、社會、環境與人的相互作用」主題,比例最低的是「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主題,三種版本都沒有處理好「課程平衡」;第三,就「課程平衡」而言,新教科書的三種版本相比,魯科版和蘇教版要優於人教版,而《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總體上又比新教科書處理得好些;第四,與傳統教科書相比,高中化學新教科書中「科學的探究本質」和「科學、技術、社會、環境與人的相互作用」主題內容得到了豐富,「課程平衡」程度有所提升;第五,從「原子結構」和「硫及其化合物」知識版塊來看,無論是傳統教科書還是新教科書,理論化學均比描述化學在「課程平衡」方面處理得好,且傳統教科書中描述化學部分「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主題內容缺失的問題並沒有在新教科書中得到改善。

    分析所得結論顯示,在中國內地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中,雖然課程設計者在西方科學教育變化趨勢的影響下,確立以科學素養為主旨目標進行課程設計,但科學素養理念在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及課程內容等層面的落實情況並不盡如人意,存在著「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主題內容缺失的問題,這反映出課程設計者對科學素養內涵的理解還有待完善。筆者擔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中出現的問題會直接影響科學素養教育目標在教學和學生層面的落實。當然,我們也應欣喜地看到,與傳統教科書相比,新教科書中「科學的探究本質」和「科學、技術、社會、環境與人的相互作用」主題內容得到了充實,這說明課程設計者對這兩個主題予以了重視,體現出中國內地高中化學課程設計的進步。

建議

在未來的高中化學課程修訂與改革中,課標制定者和教科書編寫者應努力使中國內地高中化學課程趨於「課程平衡」,保證學生科學素養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實現科學素養理念所宣導的教育目標。「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主題內容應引起課程設計者的關注,思考如何在課標制定和教科書編寫過程中合理地編入此主題內容,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在進行教科書的量化統計時,每一分析單元中只要出現某主題的內容,該主題即計數一次。該統計方式有它的優勢:規則簡潔、易統計、不同評分者分析一致性會較高。但該方式也有它的不足之處,舉例來說,有的知識點在教科書中會以較大的篇幅予以介紹,而有的可能只有短短的一兩句;有的探究活動可能需要學生運用多種的科學方法予以完成,而有的活動較為簡單,可能只涉及一到兩種科學方法。諸如上述提到的兩種情況,在計數時均會以等值形式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就略顯粗糙。筆者建議,在今後的研究中可以將計數規則制定得更加精細化,比如通過加權等方式進行處理,相信精細的計數方式會使研究結果的說服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Copyright (C) 2012 HKIEd APFSLT. Volume 13, Issue 1, Article 2 (Jun.,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